首页 -> 2006年第8期
浅议感悟式教学方法
作者:程 钧 朱新敏
感悟式教学是由教师创设种种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听讲的兴趣、说写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为有感而悟打下基础;或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有所感触而领悟;或通过品味课本、体验生活,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使学生学以致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感悟式教学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为前提,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破解疑惑为关键,以让学生获得顿悟为目的。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感悟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感悟式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感悟中习得。
1.诵读感悟。
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情感,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便能使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理解。
如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笔者反复让学生诵读文章。读第一遍后,学生们只觉得文章写出了辽阔优美的风光,文辞优美,朗朗上口,真可谓“余香满口,词句警人”。读第二遍后,学生们感到了作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掩饰不住的怀才不遇的感伤。读第三遍后,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诗人的有志而无奈的复杂情感,懂得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能够背诵其中的精彩词句。
2.创设情境感悟,借助多媒体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
笔者曾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可交上来的文章多是老生常谈,干瘪无味,原来学生长期浸润在亲情的海洋里,认为父母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为了重新唤醒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懂得感恩,我找来了满文军《懂你》的MTV,一遍一遍地播放。画面上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感人画面、孩子们长大离去时母亲依依不舍地沿铁路追赶的镜头,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的情感复苏了,平时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自然也就涌上心头。用不着多指导,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就流淌了出来。
3.加强积累感悟。
2000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学校——桐城市二中先后开展了“每课一诗”和“每课一句名言”的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一名学生把一首唐诗或宋词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就这首诗加以鉴赏,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出来。这样,一轮下来,每个班的学生可以鉴赏并积累60多首诗词,为培养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对话获得感悟。
新课标强调阅读的过程就是师生、文本相互对话的过程。在实验学校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师生们就文本中的话题展开对话、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探讨真理的场面。
例如,笔者在教学《变形记》时,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话题——“我的鉴赏”“我的发现”“我的创造”,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深入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全班展示,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所得。由于问题设计符合大家的阅读实际,同学们反响强烈,精彩的对话场面充满课堂。请看“我的鉴赏”片段。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心里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就请同学们从“可敬”“可爱”“可恨”“可悲”“可怜”“可叹”“可鄙”中任选一个词,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格里高尔(或他的父亲、母亲、妹妹等)的看法。
开始,大家默不作声,于是我又先行示范:“格里高尔是可敬的。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为还清父债,他从一个比较舒适的小办事员一下子成为一个旅行推销员,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在他变成甲虫陷入巨大的惶恐和痛苦后,想的不是自己,仍然是工作,仍然是挣钱养家……”我的话还未说完,教室里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生:我也认为格里高尔是可敬的。他无私,一心想着家人,生怕母亲被自己甲虫的模样吓着,躲在床底下用被单遮住;在家人厌弃他之后,为了不拖累家人,也为了保持自尊,他毅然选择了绝食而亡。
生:我觉得他父亲是可恶的。他欠下一大笔债务,居然让儿子一人独力偿还。儿子每天在外疲于奔命,而他每天早餐居然要用好几个小时,一边读着报刊一边吃,还心安理得,真是自私到了极点。
生:我觉得这样的父亲是可鄙、可恨的。儿子积劳成疾变成了甲虫,他不但不想法子医治,反而驱赶他,打击他,让他“血流如注”,最让人痛心的是用苹果“轰炸”他,致格里高尔于死地。这样的人配做父亲吗?
生:我认为他的母亲是可悲的。都说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格里高尔的母亲在儿子变成甲虫之后,只是一味惊骇,只有一次抱住父亲的后脑勺请求饶格里高尔一命,算是体现了一点恻隐之心。后来就一直躲避,在妹妹提议弄走这只怪物时,她也默认了。格里高尔是她的儿子呀,她怎么能这样无情。母爱到哪里去了?
生:我认为最可恨的是妹妹。格里高尔最喜欢的就是她,她酷爱音乐,上音乐学院的美梦是父母连听都不愿意听的,但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并打算在圣诞节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可好,这么爱她的哥哥变成甲虫后,她除了开始来看过几次,竟然也厌弃他,首先提出要抛开他。我要是有这种妹妹,我会当作奇耻大辱。
生:我觉得格里高尔的家人都很可恶,在他们眼里,亲情远不如金钱。为了腾出房间出租赚钱,他们在格里高尔的卧室堆放家具;“虫形人性”的格里高尔从房间爬出,想听听妹妹的琴声,家人竟然把他关了起来;为根除后患,他们要永远摆脱他。这真让人寒心。
班上气氛热烈,大家争相发言。我会心地笑了。学生们通过辩论交锋,已经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精髓,还用得着老师讲解吗?
5.借助生活阅历来感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阅历宛如一壶老酒,岁月越久,味道越甘醇。生活阅历丰富的人,感悟力也要强得多。
如有位资深老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通过示例讲解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学生用它很容易地解决了诗歌鉴赏中的一些难题。可是,对待王维中年时的名作《竹里馆》,很多学生却神情漠然,难以理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老师动情地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读不懂这首诗是可以理解的,你们正处在花样年华,意气风发,志在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怎么会理解一千多年前经历复杂、看破尘世的中年人的感情呢?”接着,老师给他们讲解了王维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和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像这位老师这样,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那么,定能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启他们创造的闸门。
6.通过探究来感悟。
教材中虽然有不少名人的文章,但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文章本身,或浅尝辄止,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们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种没有系统的学习无疑浪费了教学资源。能不能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他们怎样学会查阅资料?能不能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一个个问题困扰着我们。经过调查、实验,我们摸索出了探究性写作的方法。
探究的课题从哪里来?从教材来,从《语文读本》来,从课外阅读来。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疑惑,老师要及时与之交流,帮助他们确立课题,引导他们查阅资料,研究一个作家,或研究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得出自己的见解。譬如,高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卫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祝福》之后,一些女同学对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中国女子的命运如此悲惨?为什么婚姻制度总是欺压女性?当代社会,中国女权还存在哪些问题?一系列的疑问促使她们思考,结果她们写成了一篇篇很有分量的文章。艰苦而有趣的探究性写作,不仅使学生们加深了对社会现象、对作家整体创作的感知,也使他们悟出了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