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基础教育不可缺少探究性学习

作者:郭 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学习积累,难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它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
  在基础教育阶段该不该、能不能开展探究性学习不是某些学者凭着主观臆断决定的,它的有效性是经过前人的实践证明了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或者是类似于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作为第一科技大国的美国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从小学就做的‘课题’是美国式教育中一种培养全面能力的方法,上中学后这类项目更多,而且更加与社会或科学实践相结合,或者得走出门去做社会调查,或者需经过周密的科学实验得出结论,许多选题老师根本没讲过,全是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和特长来选择。”〔1〕
  英国的基础教育中也有探究性学习。探究在英国科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国家课程对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的理解是相互交在科学课程之中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分离。”“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并开展探索,进而检验他们的想法。有些研究课题要进行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2〕
  日本的教育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认为,基于《教育基本法》的精神,21世纪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中学生“丰富的创造性能力”。韩国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也突出强调了要培养“创造的人(包括基本学习技能、科学研究的能力、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思维)”。
  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国家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对比之下可以发现,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探究性学习重视不够。
  这种差别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专家指出,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及总成绩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3〕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中改变这种现状。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或许能给我们某些启示。在美国生活的黄全愈博士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儿子每次画完画后都要问他“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只问“好不好”。如果画画一味地关注模仿,追求“像不像”,那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技能;而如果关注“好不好”,则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创造能力。“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4〕这或许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思考的问题吧。
  其实从理论上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我们说的知识积累,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的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因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对知识积累的依赖性很小。
  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规律上看,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曾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测试,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在14岁之前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11-13岁、15-16岁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知识积累。的确,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但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长达十二年,从这么长的一个时间跨度来看,探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知识的积累,而且会大大地促进他们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学习逐渐会变成一种主动式学习,这对他们知识积累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
  
  〔1〕楼兰《女儿在美国上小学——兼论美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网上中文杂志《学之桥》1998年第11期。
  〔2〕〔3〕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4期。
  〔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20页。
  〔5〕胡卫平、申继亮、林崇德、Philip Ade《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