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在诵读中突破难点

作者:刘占泉




  问答法又称谈话法,常见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其要义是将教学的疑难问题分解成一连串的提问,通过师生问答来寻找答案。问完了,答对了,教学的重头戏也就结束了。其中似乎包含了这样一种认识:阅读教学主要负责破解课文疑难,“懂”乃是基本目的,学生读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果真“圆满”吗?读过苏家友老师的文章和教学案例,对“圆满”与否的思考又推进了一步。
  阅读教学是复杂的,不好一概而论。有些时候,有的环节上,确实让学生读明白即可,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环节上,“懂”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在从不懂到懂、懂之较浅到懂之更深、更透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做更多事情才行。如何完成懂与不懂的转化,是主要依靠问答法,还是主要依靠其他方法,这应该认真考虑,根据需要而定。
  苏家友老师教《强项令》这篇文言课文,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舍弃了问答法,大方向是对的。文言作品难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若一味“问答”,片面强调理解而忽略对文字的积累、记忆、感悟,往往偏重于语句翻译、写法分析,学生虽然当时好像“懂”了,但在语感积淀方面收获不大,过一段时间再来读课文,和没学也差不多。强令学生背诵译文,以应付考试,这就更离谱了,把气力用错了地方。广而言之,学习白话经典作品,如果也是一味重问答、分析,轻美读、揣摩,同样会削弱语言学习的实效,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已。
  ——大方向对了,未必就一定能够教得精彩、有特色,苏家友老师却做到了,我们细致探究一下苏家友老师运用诵读法的教学个性。先看其主要的教学环节:
  美读开路,读出韵味(整体感知);
  细读垫底,管住文字(积累词语);
  再度美读,激发美感(体会崇高);
  质疑查考,探究细节(适度拓展)。
  作为青年教师的一节研究课,这节课在细节方面不是没有可调整、精化之处,但其鲜明的教学特色是值得称道的。我初读这个案例,就被“再度美读”那个教学环节吸引住了。苏老师利用大屏幕展现小人书中格杀恶奴、朝堂“强项”等画面,让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相关的语句,这个设计思路生动有趣。安排在教学过程行将近半处(这时学生一般会略感疲劳),陡生波澜,掀起新的诵读高潮,顺势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这真是一招好棋。他告诉学生,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朗读出来,这是召唤,是激励,更是期待,可以想见当时课堂教学氛围之和谐美妙。这节课的收束部分也堪称新奇。老师预先对质疑和探究的走向有所牵引,避免盲目探究,浪费时间,从学生探索出的成果看,效果也还是不错的。建议减少探究的小题目,压缩到两三个比较好,也不一定要分小组“合作”。事先将材料印发给学生,或者利用大屏幕来展示一部分文献资料,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一个问题、一种资料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全班交流,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设计思路。网络查找等技能可以在别的时候另作训练,何必都堆在一节课里兼顾呢?依托一篇课文,带着问题浏览一批相关的文言语料,这是对诵读的有力补充。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文言学习领域,在这方面根基还很不扎实,多读些,让读的趣味更浓些,好处较大。过于艰难的文史问题的探究,反倒不应该是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做多了未必是好事,很容易误生枝蔓,出现矛盾。在特定的教学阶段,自己的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心里要有谱。等到学生文言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了,再加大探究的力度,或许思想收获会更丰饶、更扎实。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反思长期滥用谈话法的不良教风,注重发挥诵读法的教学效用,并探索教法组合的多种思路?这些方面,苏家友老师的文章、案例提供了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这是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