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说“抓狂”
作者:张海燕
1.表示因某事、某物或某人而烦恼、发火,以致受不了快要疯掉。例如:
(1)霍普金斯批奥斯卡太严肃,令人抓狂。……他认为美国影艺学院太过自大,把颁奖弄得太过慎重、严肃,参与其中的影星都紧张得要发精神病,大家都快被小金人给搞疯了。(人民网2004年2月25日)
(2)不再为油腻腻的肌肤抓狂。每到夏天,油腻腻的肌肤总让人抓狂,而屡屡无效的控油功课更让你身边的温度顿时上升好几度。舒适一点、清爽一点,其实你只希望清透的肌肤带来一片夏日绿茵。(瑞丽女性网2005年7月11日)
(3)手机通话费太贵。我和别人打电话的时候,经常会有个声音跳出来说:“你的话费不足,谢谢!”然后手机就停机了。以后听到这句话我就很抓狂,一只手去拔自己的头发,一边加快语速和别人说:“我手机没钱了!”(《华夏时报》2006年3月21日)
2.因某事或某物而慌张、不知所措。例如:
(4)光喂奶就抓狂还要洗澡?任贤齐手忙脚乱当奶爸。……这几天小齐光是陪着TINA在病房喂母奶,就已经手忙脚乱,连经纪人柯上闵建议他一定要帮女儿洗澡才能体会为人父的快乐,小齐都还没机会,他一脸苦恼说:“她那么小、软趴趴,要怎么洗啊?我很怕把她淹到水。”(中新网2005年5月10日)
(5)欢迎光临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毕业进入倒计时人人抓狂心里有谱才能不慌乱。(《新闻晨报》2005年11月18日)
3.因某事或某物而欣喜、吃惊。例如:
(6)今年整整一年都生活在远离汉语文化核心地带的一个南美小城,除了上网,我很少能碰到中文读本,所以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一本葡语书:巴西诗人若奥·卡布拉尔·德·梅罗·内托的《诗选集》。……他的那些目前仍不为汉语世界所识别的尖利、灼人、奇警的诗歌令我抓狂到了初次阅读就开始动手翻译的地步。(《新京报》2004年12月17日)
(7)漂亮到让你抓狂:国外超可爱防水相机欣赏。(sina.com.cn2005年9月3日)
(8)抓狂购物周:1件商品减10元,5件商品减50元,多买多减。(store.sohu.com)
生活中,除了极度生气、慌乱会使人陷入发疯发狂的境地外,意外的惊人的喜事乐事也往往是引起人们情绪失控、躁动不安的原因。例(6)中“抓狂”表现了“我”看到“尖利、灼人、奇警的诗歌”而惊喜发狂的样子,例(7)和例(8)中“抓狂”则刻画出人们在发现出奇漂亮、价格惊人低廉的商品时的狂喜。
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以及《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都没有“抓狂”的踪迹。那么,“抓狂”的说法来源于何处呢?我们在《当代港台用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中找到了“抓狂”这一词条,原来它是从台湾地区传入的词语,字典对它的释义为“过度亢奋,躁动不安”。“抓狂”以上的各种语义,都是由其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不论是生气得发狂、慌张得不知所措还是惊喜得手舞足蹈,都是过度亢奋、躁动不安的精神状况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表现。
“抓狂”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同其他台湾词语一道传入大陆的。但“抓狂”在大陆的广泛流行和使用,应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6)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00—2005)中对“抓狂”一词进行检索,发现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抓狂”就在大陆媒体中出现,但使用次数很少,在所搜到的520项中,出现在1994年至2002年间的仅有9项。2003年以后,“抓狂”的用例逐年剧增。这除了与近年来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有关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综艺节目和影视剧的热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对52名在校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近一半的人是通过网络知道这个词的,其他的人则是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了解该词的。调查中,除7位同学肯定自己在平时的说话中用到该词外,其他45位都认为“抓狂”在口语中很少出现,而在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中使用频繁。
当今是一个视觉化生存的年代,信息以多维空间的形式,立体地、动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媒体网络在使用新词时往往追求与动感图像的结合,强调惊世骇俗的视觉效果,故而那些形象生动能够直接调动受众感官神经,能适应所谓“眼球经济”和图像文化模式的字眼,成为各类媒体及新新人类的首选。“抓狂”中“抓”“狂”两字所含的“抓挠”“发狂”的动作义,夸张、形象地将人们面对某人、某事或某物时受不了而发疯发狂的神态表现出来,极易刺激人的想象,使人联想到一个人张牙舞爪发疯发狂的画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渴求,故而“抓狂”成为媒体和广大网络爱好者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