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荣维东 曹慧珍 李卫东
一、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本单元的学习就是要进一步了解写人记叙文的特点,并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
二、单元设计思路
就教科书的编排看,第一单元叙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所记人物看,本单元四篇课文,无论是写生母、养母,还是老师、科学家,都各具特点;从写作手法上看,《回忆我的母亲》《“两弹”元勋邓稼先》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小巷深处》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的精刻细画表现人物,《我的老师》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教法上,前两篇课文为精读,重在探讨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规律;后两篇课文为略读,重在训练学生读写记叙文的能力。鉴于选文人物形象感人、抒情色彩浓的特点,教学时宜采用朗读感悟和讨论质疑的方法。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三、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教给学生读写记人记叙文的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8课时:《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各2课时,《我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各1课时,补充阅读1课时,快速作文1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传统选文,过去多把它处理为革命回忆录、叙事散文或悼文。在此以写人记叙文的形式出现在单元首篇,应重点学习其以具体事例写人、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章法。本文条理清楚、语言质朴,教法上应以朗读感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大地、像阳光、像高山、像海洋,母亲的爱最淳朴、最博大、最崇高、最宽广。今天学习的《回忆我的母亲》,叙述的是朱德的母亲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2)从学生介绍朱德或1944年4月延安各界公祭朱德母亲的情景和挽联入手。
2.重点、难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教读第二部分,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
①朗读2—7段,使用要点概括法,说说文章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点。
②浏览8—13段,以时间为线索列表,说说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哪些侧面。
(3)写法探讨与结论:
①事不在大,典型就行:小中见大,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是写人常用的手法。
②片段写人,不求完整: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事不必追求完整。
③线索明晰,结构严谨:这一部分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何特点?
④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真挚深情。全文没华丽的词藻,多寻常朴实的白话,但寻常中见崇高,朴实中见真情。如:“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又如文末“我应该感谢母亲”等发自肺腑的抒情和咏叹。
(2)情感渗透,虚词不虚。如“但我……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既有哀思又有遗憾,也有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四、拓展延伸
利用一节课时间自主阅读老舍、邹韬奋、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等同题散文(网上搜索可见),比较异同,扩展视野。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盲养母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感情的变化,探讨了爱的伦理。教学上分“感知内容—讨论人物—研习写法”三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揣摩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母爱,感悟亲情,感知人性。关怀弱者,培养爱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或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
(2)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一个盲人收养弃婴,并对其倾注无怨无悔无私的爱,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今天所学习的《小巷深处》就凸显了这种人性的光辉。
2.朗读感知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线索是什么?结合有关句子说说“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线索:以“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情感变化过程: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变化的原因:幼年时纯真、长大后虚荣、最后幡然醒悟。
3.分析人物形象
(1)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
4.合作研习精彩章句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仔细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依据课文有关词句,用速写的方法,为盲母画像,看谁画得逼真传神。
(3)体会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思考如何把文章写得细致生动。
(4)配乐朗诵:好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集体朗诵第25—28段(其中老婆婆的话教师来读)。试着读出母亲的伟大和“我”的忏悔。(可配《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等歌曲旋律。)
结语:同学们,今天一位盲母亲和她的养女,用她们真挚淳朴的感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说的是:母爱伟大,珍爱亲情。(板书)
四、拓展延伸(选作一)
1.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来感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写下自己的感受。
2.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为序组织材料,通过生活琐事、人物言行和细节来表现人物。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自读课文,侧面描写和反衬手法是文章的重难点;教学时宜抓大放小,长文短教。
二、教学目标
1.训练速读与概括大意的能力。
2.理解侧面表现的手法。
3.领会莎利文老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爱的力量,学习海伦挑战生活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或学生介绍海伦·凯勒的事迹。正如作者所说:“作为一个盲、聋、哑集于一身的人,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就而没有成为白痴,主要应归功于莎利文老师。”
2.速读讨论:
(1)海伦在学习上有哪些障碍?针对这一特殊学生,莎利文老师教了些什么,是怎么教的?
(2)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莎利文是怎样一个老师?(自由讨论)
(3)梳理文章思路:
(1—3段)莎利文老师到“我”家。
(4—25段)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26段)“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深入探究:
(1)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
(2)怎样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①确定写作对象及其性格特点;②搜索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③考虑线索、顺序、结构等的安排;④运用多种写人的方法;⑤关键是真实、生动、细致。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相比较,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从主题、人物、写法、选材、组材、语言特点等方面比较。)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
2.学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设疑:
(1)引言后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各记叙了哪三件事、如何写的、有何侧重?试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讨论后明确: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以身许国,无私无畏。)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艰苦创业,扎实严谨。)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2)本文的三个小标题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这对突出人物有何作用?明确:
自然环境:“只是一片庄稼地”、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等。
社会环境: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科技人员寥寥无几、没有大型计算机等。
作用: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烘托作用。
(4)解读人物,合作研究:
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的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谈出来或写出来。
四、拓展延伸
“两弹”元勋们的科学功绩已彪炳史册。当今科学大家也比比皆是,建议经常观看电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了解科技发展,感受大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