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中考综合性学习考查,请缓行
作者:任小平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笔试,与综合性学习实践性的本质特征相违背。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建立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综合性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规定了综合性学习要重探究、重应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很快能用上;要重过程、重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要重方法、重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中考试卷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笔试,实质上侧重的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与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学习过程和体验有着本质的不同,试图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来代替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查,是越俎代庖的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过程、体验不是几条文字化的试题和固定化、量化的答案就能检测的,它的评价也必须是过程化的、形成性的。
二、试卷中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命题存在诸多缺陷,并不能达到综合考查的目的。
1.命题的活动类型单一化和活动内容的纯假想性。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渠道都很多样,观察实验型、阅读探究型、模拟体验型、专题活动型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用的形式。但是由于笔试的先天局限性,观察实验型、模拟体验型等活动很难在试卷中运用,因此命题的类型主要是专题活动型。这样的命题就已经是先天不足了,再者,命题中的活动是一种纯假想性的活动,这种在头脑中想象的活动和学生实际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并不是在真实的活动中运用语文,而只是用想象将活动可能得到的体验和收获在试卷上形成文字。脱离实践的靠假想“获得”的体验,其真实程度和价值可想而知。
2.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唯一化。实践中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方式、表演方式、视听方式、图文方式等。只有用多元的呈现方式,才能综合地考查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而绝大多数试卷都以图文形式来考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活动的结果。单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角度来说,这种考核也是残缺狭窄的,无法检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考核内容的选择存在误区,无法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有的命题点仍是知识性问题,如:“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和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像这样的纯知识命题,和试卷中的基础知识考查题没什么分别,换汤不换药。有的考题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出发,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选文《上善如水》略):①文中在引申、联想和阐发道理时分别依据了水的哪些物理属性?请至少指出三条。……③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你还能发现水的哪些特性?”这样的命题只是考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落脚点并没有放在语文上,缺乏语文的思考。有的命题要学生写出详细的活动过程,如:“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这样的命题将综合性学习的手段——活动作为考查的目标,而将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语文能力丢弃在一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理解,实不可取。
4.选题体现不出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特点。综合性学习要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要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和方式通常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通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学习考查题都是命题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无法参与活动主题的确定,因此自主选择根本就无从谈起;不能自主选择,那是否符合考试主体的特点和需要,也就值得怀疑。
总之,综合性学习考查采用形式主义的笔试,完全违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继续发展下去将陷入应试的旋涡,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应融在整张试卷中,任何一种题型都应从考核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角度来命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核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余映潮《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新题型浅说》,《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
(3)苏盛葵《得失在课外,成败看积累——“综合性学习”复习应考说略》,《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