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用什么来拯救“作文”
作者:刘占泉
一是追求真实。从学生一篇日记中写到的黑眼圈,想到一群心灵里承载着重压的少年,从而试图引导学生释放出郁积的浊气。于是她的学生才有了这次真实的情感宣泄。
一是追求了真实以后,难以消解真实倾吐以后翻腾起来的各种思绪。核心问题是现行教育秩序无法躲避,似乎终究要九九归一:“顺着那根通天的应试之绳往上爬吧。别的,请先不要褒贬了,那是没有用的。”这一点透露出教育者深深的忧虑和失落。
一是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宣传“突围”意识——从脆弱、狭隘、迷惘的心灵区域里挣扎着向外跨越、挺进,去学习担当责任,用艰难求索来换取真情真爱。我非常欣赏她点题的几句话,说得本色而坚决:“初三高三的生活应该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在写作中,我们要宣泄,我们更要成长”……
一是将追求生命的真实与追求作文教学的真实融合在一起,凭借生命的真达到了教学的实,情感的洪流在造就文字的河道,“如奔腾不止的江河,让我们看到了海的蔚蓝和辽阔”。
一是在专业方面追求真实之后隐隐怀忧的复杂心态:“这样的敢于说真话的作文,在中高考的考场上,能得到好分数吗?”
依我看,至少这最后一条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平时练笔和最后的选拔性考试,不是同一个概念。
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练习,基本上有两种样式:一是挖好渠道引水,渠道便是具有示范和规范作用的知识、样板;一是由“洪水”去选择和造就河道,“洪水”便是学生积压在心里想要倾吐的内容,具有比较大的“势能”。前者适合演练为文的局部技术,写作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技术乃是需要反复演练才能熟练掌握的,这层意思叶老早就强调过;后者适合演练为文的综合技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特别重要的一条是——这两种基本样式应该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相机交错采用,发生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结关系。这是就练习作文、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而言的,应该服从于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定性。但是,就最终目的和一个练习阶段终结处的目标来说,第二个样式应该是主要的,是符合作文的本质特征的。
采摘苹果与种植苹果树,当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正如九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与中考不是同一个概念一样。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一片叶子自由健康地生长。用王君老师的话说,即怎么实现“写作,开掘一条情感奔涌的生命河道”。她提出“拯救作文”之后,用真诚的教学行动去呼唤真实,回应真实,并清醒地思考这份教学与生命重合着的“真实”,去探究语文教学的原理。这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尝试,引发学生情感奔涌的,不就是她那行阅读学生日记时流下的泪水吗?一切源于那行泪水融化了心灵之冰。从这里,我体会到了“青春之语文”的含义:即便还有残冰,也要努力让语文教学的一江春水奔流不息,因阳光的指引而回归蔚蓝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