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

作者:隆 林




  在练习的设计中,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的想法是: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7)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要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课程下接初中课程,上接选修课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一定要处理好与初中学段教材的衔接和过渡,同时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处理不好,就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通盘考虑,要减少随意性。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和“度”,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量,指数量的多少;度,指程度的深浅。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这两方面与初中课标教材都应有一个合理的衔接和平稳的过渡。以古诗文为例,它在语文版初中课标教材中占28%,在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则占40%。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初中重在引导学生多背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高中则重在引导学生多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体现出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梯度,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上与初中教材的不必要的重复,不应该出现的知识上的跳跃,随意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安排,是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编写的大忌。在每个模块、每个单元安排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其横向、纵向有什么联系,等等,都应有通盘的考虑,杜绝随意性。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有科学的安排。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考虑编排体例上的一致性是必要的。应该说,语文版初中、高中必修教材编排体例的一致性是相当强的。这种整体框架的一致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高中师生使用教材的适应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的特点,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上也有不同于初中课标教材的编排处理。如“阅读与鉴赏”部分,我们设计了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十个单元,每个模块两个单元)、以文言文为重点(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兼顾实用文体(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的教学体系,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再如“写作”部分,我们采用专题训练与单项训练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以多练为主导。以第一模块为例,教材安排了三次专题写作:一次是新闻习作(第一单元),一次是“立意与选材”的写作实践(第三单元),一次是论文习作(第四单元);安排了六次单项练习:写小评论(第2课)、写一首短诗(第7课)、写一段描述性文字(第8课)、写叙议结合的短文(第10课)、写想象小作文(第11课)、续写小说结尾(第12课)。这样的编排,都是以高中生的特点为依据的。
  高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两种类型的课程,它们的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中,既应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两者的不同特点。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的基本学业,要立足于共同的基础性。从教学时间上来说,必修课需要两个半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来完成,这比过去三年六个学期,教学时间是大大减少了。因此,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一定不能太多、太难,不能把以往三年教学的内容压缩到有限的五个模块中。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选修四至七个模块的有关课程。这里说的选修课不同于大学里的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因此,高中选修课教材不能编成大学教材的“简缩本”,不应该太专、太深。学术化、专业化是必须避免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在难易程度的处理上,要注意与必修课教材的衔接,同时要循序渐进。
  必修课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特点是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特点是多样性和拓展性。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选修课教材一定要编出不同于必修课教材的特点。如果说,必修课教材主要着眼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诸方面浅层次的铺排,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那么,选修课教材则是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系列上的深入开掘,使不同学生在应用性、审美性、探究性的目标上各有侧重地发展。选修课教材在内容上应该编得更专一些,更深入一些;形式上更灵活一些,更活泼一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