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



  小之极于阳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
  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言其要道,皆可一言蔽之,曰“天演”是已。

  ———严复

  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
  这些欧洲着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

  ———本杰明。史华兹

  1895年甲午战争,天朝帝国败于一个曾经惟中华是尊的小小岛国,晚清的士
  大夫才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制度和知识谱系不再足以应对严峻的现实。在
  士大夫心理严重受挫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新的世界观与知识系统,进而为制度改
  革创造理论前提,成为迫切的任务。严复通过对斯宾塞、赫胥黎、穆勒和斯密等
  人的着作的翻译和评注,以进化论与现代科学方法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新的世界
  观,有力地回应了中国人的内心焦虑与时代的挑战。

  严复(公元1854年—1921年)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
  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
  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66年以第一
  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五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并上军舰实习。1877年以首批海军
  留学生的身份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专业外,还精心研习
  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着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作中西异同比较。归国后
  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第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着,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
  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力主变法图强,
  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
  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二十四年九月,又撰
  《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
  级学术名着《天演论》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
  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着,达
  160 多万字。他的着述有《严几道文集》、《愈懋堂诗集》及《严译名着丛刊》
  等。

  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
  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
  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
  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将之与陈、朱学
  派的“道问学”相印证,而猛烈抨击陆、王学派的“心性之说”。严复的翻译,
  创造性地启用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典文字,比如:天演、自繇、内籀、公理、
  群学、储能、效实,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
  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紧张又内在的相关性。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他其实更关注的不是生物的演化历史以及人类在
  生物圈中的位置,而是“群”(也即社会)的进化理论。他通过翻译和其中的注
  释,在反思社会进化论的理论中思考作为不得不处于弱势的中国社会如何在世界
  中自处和自持。甚或,严复不仅不曾全盘接受西方理论,并且还试图重新纳入中
  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换句话说,严复从来不曾认为中国的自身资源是必
  须摒弃的。严复在为《天演论》和《穆勒名学》所做的序文和按语中,曾用《易
  》理阐西学。人们多半以古代佛经翻译的“格义”说作为解释,似乎这仅仅是一
  个解释的技术或工具的问题。但学术史家钱基博在1936年的《经学通志》中却不
  这样看,他把严复作为晚清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然列之于“易学家”之列,
  而且将《天演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如果理解了这里所揭示的严复翻译的内
  在旨趣,就不难理解严复为何到了晚年变得“保守”了,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
  主张尊孔读经。

  对于西方的学术界来说,严复也不乏特殊的意义。本杰明。史华兹的杰出着
  作《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中认为,“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的中国文
  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着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
  主题。”在为本杰明。史华兹的着作所做的序文中,路易斯。哈茨发挥作者的观
  点说:“严复认为,除开西方作者们所说的诸多的‘个人主义’或‘放任主义’
  而外,‘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体现了欧洲走向近代化的运动,而这一主题所以
  尚未为西方评论家特别关注,显然是因为它常常是被通过其他观念加以表达的。
  但今天,西方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新的境况,卷入了许多明显在经历‘近代
  历史’的国家的事务中,这必将使处在新境况中的西方对自己思想史上的这些问
  题作一回顾。严复的看法,在极大程度上,很可能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看法。”

  在现今各种西方理论盛行的时代中,重新发现严复等这些率先引进西方理论
  的人们的行为模式与志趣,将有益于我们继续思考作为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
  家,将如何自处与自持。

  /* 97 */第六部分在烈火中翱翔的凤凰——郭沫若

  “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
  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
  人便是郭沫若。”

  ———闻一多

  诗人的心境如同一湾清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如一明镜,宇宙万汇
  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都活动在里面。
  这风便是直觉、灵感。

  ———郭沫若

  80多年前,一个诗人的灵魂被艺术女神所掳掠、折磨,他处于时代诗歌创作
  的巅峰,如同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家、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不能自
  己。《女神》是这一时期诗人的心血结晶。他自己说,写《女神》中的那些代表
  性诗作时,他如同奔马,冲动得不得了,写完后如死海豚;灵感来时,激动得连
  笔都抓不住,浑身发烧发冷。他属于天才型或文艺型心理素质。这种素质直接影
  响和决定着他的文艺观也是追崇天才、灵感、直觉的,所以他总认为诗是写出来
  的,并非做出来的。

  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公元1892年—1978年),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
  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一生无论是从
  事文学创作、史学研究,还是从事实际的社会活动,他的人生目标都是一个,即
  兼济天下。很少有现代中国作家能够像郭沫若那样具有如此的雄伟抱负,更很少
  有现代中国作家能够像郭沫若那样倾尽全力去实现这种抱负。郭沫若从事文学创
  作伊始,曾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但就是在那时,他也从未忘怀过社会人生,
  从未忘怀过试图用文学来“使生活美化”、“唤醒社会”的使命。郭沫若的代表
  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 月,全诗共三辑,以
  第三辑最为重要。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盘》、《天狗》、《
  炉中煤》、《匪徒颂》等。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
  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
  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郭沫若诗歌风格的形成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巨大的影响。当郭沫
  若接触《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
  族的郁积”在那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以致使郭沫若“那
  时候差不多是狂了;”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的诗风,和
  “五四”时代的狂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他彻底地为“惠特曼那雄浑的豪放宏
  朗的调子所动了”。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
  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
  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女神
  》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
  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郭沫若属天才型,或文艺型性格,热情、冲动、活跃、多变是重要特点。这
  从其创作返观,都可证明。郭沫若性情冲动,在文艺观上也很追慕天才式的冲动
  与灵感。《女神》中许多激情的篇什都是在这样冲动的心理状态中依靠灵感去构
  思,所以充溢着情绪流与奇丽多彩的想像,不一定深刻,却真切感人;虽然粗糙,
  却更显坦诚,郭沫若这种心理素质是非常适于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

  就《女神》而言,其中许多诗在当代人看起来的确写得有些袒露、散漫,如
  果脱离了特定的时代,不了解正是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粗糙的诗风,容易冲破传
  统的禁锢,引发叛逆的、痛快淋漓的情感宣泄,容易释放“五四”当年“新人类”
  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领会《女神》的价值和那不可重复的
  时代审美特色。当然,由于郭沫若的部分诗作太贴近时代,而今事过境迁,不再
  有“五四”那样的新鲜、上进而又暴躁凌厉的“气”,不再有“社会青春期”的
  特殊氛围,所以我们今天比较难进入《女神》的境界。

  或许我们可以说,郭沫若的《女神》在文学史中的价值要大于其本身文学的
  价值。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