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生不逢时———罗贯中



  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尺蠖斋《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
  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
  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着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罗贯
  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
  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大
  约创作于元代末年,原书24卷,240 则,有弘治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
  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120 回本。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
  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
  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1 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
  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
  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100 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
  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着。

  《三国志演义》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 年)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止,描写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
  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第1 回到第33回,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到曹操平定北方;
  第34回到第50回,集中写赤壁之战以及战后天下三分;第51回到第115 回,重点
  写刘备集团活动,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南征北伐;第116 回到第120
  回,写三国统一于晋。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平吴,包
  括了整个三国时代。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做全书矛
  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做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
  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他们的爱憎与背向,以
  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这部名着中,罗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
  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
  致地刻画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
  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
  史背景和原因。

  以上说的是《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
  多方面的。首先,它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刻画方面惊人的技巧。全书400
  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
  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
  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
  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入化,呼之欲出。

  其次,《三国演义》还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
  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
  70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7 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
  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
  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
  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秣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
  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
  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做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三国演义》中,有关
  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
  浅。

  最后,《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
  以来,文人纷纷效法。《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
  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
  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
  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其中不少内容和情
  节是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
  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
  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
  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了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虽然,它也有种种不足,如
  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
  名着,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