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朱熹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着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
  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冯友兰

  宋代是中国儒学的复兴时代。宋儒吸取了玄学、佛学、道教的思想成果,根
  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再阐释、再创造,形成了被称为“道学”的
  新儒学,分化为“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在宋儒的众多着述中,影响最深
  广、最持久者,莫过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了。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祖籍为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地
  是福建尤溪。其父名朱松,曾做过南宋朝廷的秘书官。他对汉高祖刘邦把儒生的
  帽子摘下来撒尿一事感到有点寒心,就不再戴儒生的帽子了,对朱熹反而期望他
  长大以后能去打仗、守边关。但朱家长期受孔孟之道的熏陶,以儒学作为家教。
  朱熹10岁读《孟子》中的“圣人与我同类”一句时,非常高兴地决心学做圣人。
  最后,他父亲还是送他到书院读书。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
  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
  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10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
  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
  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
  力,修明军政”六大政策。然而南宋皇帝昏庸无能,并未能采纳朱熹的良谏。

  朱熹一生仕途坎坷,他以主要的精力从事着述和讲学。他利用任地方官的机
  会,先后复建白鹿书院,建立武夷精舍,重开岳麓书院,修设沧州精舍,对发展
  古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朱熹的着述甚丰,有《近思录》、《诗集传
  》等,又有《朱文公文集》100 卷、《朱子语类》140 卷,而影响最大者则是《
  四书集注》。

  所谓《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朱熹着
  《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终于形成与“五经”
  同等重要的“四书”概念,“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的总概括。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在《四书
  集注》中,朱熹对这四部不同时代的儒学着作进行了精心编排,把它们解释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朱熹认为,人们读《四书》,必须“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
  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这就是说,《四书》实际上是一个严密的
  思想体系,各书之间有其内在的、不可逾越的逻辑联系。《大学》是进入这个体
  系的大门,《论语》奠定了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孟子》是对这个体系的展开
  和发挥,而《中庸》则蕴含着这个体系的精髓。人们只有按照这个顺序读《四书
  》,才能步步深入,登堂入室,领会儒家义理,获得孔门真传。但实际上,朱熹
  在《四书集注》中精心设计的这个思想体系,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先秦儒学的本色
  与传统,而是依据他的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由此来阐发自己的理学体系。
  可以说,《四书集注》的主旨就在于以理学注《四书》,以《四书》论理学。

  朱熹着《四书集注》,在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强
  调了“理”的意义,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和伦理道德的作用,强调了教化对人的
  改造和塑造的作用。在这里,他确实抓住并突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为
  社会的根本;另一方面,他在人的个体价值与类价值、物质利益与精神境界之间,
  又过分强调了类价值、精神境界,而忽视了个体价值、物质利益。他通过对儒家
  原典的解释,阐发了自己的思想,是对古代解释学的一大发展;他又把儒学原典
  视为不可超越的教条,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这些本本之中。

  公元1313年,元仁宗皇帝下令科举考试以《四书》为主要内容,以《四书集
  注》为官方解释和立论根据。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四
  书集注》作为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长达600 年之久。

  《四书集注》版本很多,现在容易找到的有《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中国书
  店1984年影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
  年版)。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