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部分别是一家———李清照(2 )
|
|
|
李清照还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及手法结合在一起。她善于运用
朴素的、甚至是口语化的,但又不失精美的语言;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但又
运用得非常自然,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曲概》)的
最佳效果。因而能将白描化的外在形式与精美化的内在特质完美地结合起来。如
《声声慢》一开头即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结
尾又呼应以“点点滴滴”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且能把主人公的
心绪表达得深刻而富有层次。词中的“乍”、“黑”、“了得”、“怎”等字都
是口语,但用得极巧妙:“守着窗儿”虽是细节,但很本色地反映了李清照的内
心世界。又如《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
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
境。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
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
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凄凉愁怀。第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
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
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
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旧知,于是引
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乐。与
“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
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咏叹个人不幸际遇和悲苦内心的同时,流露出乡
关之思和家国之恨,既含蓄,又悠长。上阕四层,每三句一层,每层都用乐景抒
哀情,极具沉郁顿挫之美;下阕两大层的对比更以盛景反衬衰景,寄寓了无限的
感慨。全词语言明白如洗又精美无瑕,“帘儿底下”的细节又包含了无限辛酸。
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
在词的艺术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看法。她写过一篇《词论》,对
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
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
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
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
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概括而
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
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正因为此,李清照词在艺术上能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易安体”,她被推
为“当行本色”的婉约正宗和最高代表,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62 */第四部分一世豪杰———辛弃疾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然作词之多,亦无如稼轩
者。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彭孙《金粟词话》
和范仲淹一样,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
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词“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
其词”,与同时代的大多词人风格迥异。下面简述一下他所异为何,所异何在。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
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
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更有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但却难以
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从而使他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公元1203年
—1207年北伐时期,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他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辛弃疾虽
然积极备战,但并未得到韩的真正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亦失败。辛弃疾赍
志以殁,以至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
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
烈,并且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的理想,不
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展现自
我的志向。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因此,
他的词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他在自己的文
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词
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600 多首。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因为辛弃疾总
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
愤。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
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
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
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
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在词中作
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宣
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
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
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
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
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形成瀑布般的冲击
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像中练兵、杀
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
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再《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
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
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而这种悲哀
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
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
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
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
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
的600 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
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
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
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
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着名的《摸鱼儿》,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
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
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
丽、生机盎然。如《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鯘,横绝六合,扫
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
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