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2期
叙述简明扼要 分析深刻独到
作者:刘高伟 牛桂侠
一个部分、一个侧面就行了。它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即可。
其次,选用论据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使文章内容丰富。
再次,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来论证论点。也就是要做到叙与议的结合,千万不能叙是叙,议是议,叙与议两张皮,这样的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叙议之间的搭配关系大致有三种:
1、画龙点睛法。先列举事例作为辅陈,结尾简明扼要地归纳主旨,概括观点,达到一语中的的目的。如《论叛逆》一文:
孙中山先生一生漂泊海外,历尽艰辛,为推翻满清王朝奋斗不息,他可谓是腐朽的封建王朝的叛逆者;鲁迅先生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走出来,成为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并成为“杀回枪”的主将;布鲁诺为追求科学真理,离经叛道,大胆地向宗教、神学宣战,用生命捍卫了科学真理的尊严;达尔文是“上帝造人”学说的叛逆者,他大胆提出“物种变异”学说,最终成为一代伟人。叛道,是破旧立新的大革命。没有“叛道”,就没有旧事物的消亡;没有“叛道”,也就没有新事物的诞生。
“叛逆”一词,本为贬义,而文章却反其义而行之,可谓新颖别致。文章并列设例,已无可置疑。句式整齐,铺排渲染,更显得气势恢宏。当蓄势已足时,文章笔锋一转,由叙人议,从实质、作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可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2、珠联壁合法。一叙一议,叙议并举,例证和说理和谐地统一为一体。如《自信》一文:
张海迪自信自己“即使是一颗流星,也要把光和热留给人间”。自信给她的是信念和自强不息的动力。司马迁自信自己能写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含垢忍辱,写出的巨著《史记》成为“史家绝唱”。自信给他的是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受胯下之辱敢怒而不敢言。他自信英雄必有用武之地,后来终成一代名将,自信成了他生命的细胞,事业的灵魂。
在这里作者先巧妙设点,每点多有侧重,点点相连,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信的重要性。一例一议,既各自独立,并列展开,又相互关联,成为一体。例证有的是在逆境中奋起的人,有的是在事业上孜孜以求者,这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3、追尾补衬法。先理后叙,虚实结合,后面的事例衬证前面的说理。如《论人生》一文:
人生像一杯酒,有香甜也有苦辣,用勤劳、用奋斗,用心血铸造人生的人,在他面前既使山陡路险,而最终迎接他的必是灿烂的朝霞,火红的旭日。游戏人生的人,人生也游戏他。得过且过,醉生梦死的人,到头来,定是宝山空回,一无所获。雷锋以他一点一滴的平凡建造了一座为人民服务的丰碑,鲁迅先生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撷取一朵朵浪花,落笔生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我们年轻的同学们,也许一生默默无闻,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我们只要把自己当作一砖一瓦。砌在民主共和国的大厦上,我们不也可以享有人们对大厦赞颂的美誉吗?
文章由议入题,运用对比法摆出两种对立的态度,有褒有贬,观点鲜明,自然会导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作者的观点已不言而喻,但如就此罢笔,论证未免见空泛,所以接着作者引用事例进行补证,一心一意的讲奉献者,长年累月的辛勤耕耘者,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者,虽然都是从“正”的方面为论点服务,但实际上也就等于否定了反面的谬误。先提观点,读者可以先洞悉文章的主旨,后补叙例证,说理更显得含蕴深沉。
良知如刺
鲍尔吉·原野
一颗健全的心灵应该有刺,一根锋锐的、伴人一生的尖刺,始终对应着自己的恶行。
这根刺,哲学的名称叫作“良知”。
人受到的痛砭常来自别人,而很少在心里针砭自己,虽然自己清楚言行失范之处。
在人们心里,自我原谅的力量很大,这是人类本能当中的保护机制,但它强大到颠倒黑白的程度时,这个人就有可能被自己给害了。
自疚,在人的情感体验中,痛苦等级约为中等强烈。自疚痛苦的成因在于:人格当中尖锐的力量突然开始攻击自我。自我在自我面前被怀疑,被贬低,甚至被唾弃,当然痛苦。
自疚的人可敬。而常常自疚的人并不可敬,说可恨亦不妨。
他们在内疚之后仍然放纵自己。也就是说,他身上恶的力量太大,大到连他自己都害怕,惹不起。而自疚只是他该受的折磨之一。
说到这儿始知,比自疚更重要的是恭谨,沉得住气,纳善言,不要让自我太大,让心里的尖刺锋利但扎不到自己的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