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2期
别有深意的时间交代
作者:曹 放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段文字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写得非常具体,表明了这一时刻的不同寻常,突出了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因为从这一时刻起,无产阶级失去了他们的思想领袖,这是世界革命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时间精确到“三刻”,就是为了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马克思离世的匆忙。两分钟前马克思还在思想着,可在亲人、朋友毫无思想准备的时候却“停止思想了”,来不及说一句告别的话,也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陪他走完最后的战斗历程,由此深感遗憾与惋惜。
2、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作者以“中华民国”来纪年,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民国理应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可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公元1926年”,只是纯粹的时间交代,不带感情色彩。
3、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里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文物!(余秋雨《道士塔》)
精确的时间交代,表明了这一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一门永久性的学问——敦煌学由此建立。但发现者王道士却对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拣来送人盗卖。作者在鲜明的对比中,对王道士的愚昧贪财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对满清官员及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负责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4、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鸟蓬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阿Q正传》)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是公元1911年11月4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二十五天,杭州、绍兴都被民军占领。但对于未庄人来说,却与他们无关,他们只知道生活在大清宣统年间,不知道有“公元”;他们只知道阿Q卖搭连这类趣事,不知道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将不值一提的微末小事与庄重严肃的时间交代并列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极具讽刺效果。在闭塞落后的未庄,革命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正说明了革命脱离民众的致命弱点。
5、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在1949年8月5日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业已”、“快到”、“尚未到达”等几个词语对“日子”做了严格限定,由此可看出,这个日子是做了精心选择的,作者这样写,揭露了美国掩盖失败原因的险恶用心。
文言文中也有几处时间交代,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苏轼《石钟山记》),明确交代了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为了说明自己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真实性,让人不得不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具体交代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时间,是为了说明暴动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