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抱得明月暖人心
作者:黄绍文
一、质朴如水好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而质朴,新颖而细腻。清新而生动,具有一种古典美、诗意美、自然美。首先,标题清新动人,冬天本已寒冷,黑夜更添寂寞,月亮隐现阴柔。三种带有冷色调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更显寒意。作者却巧妙地用“暖”字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感情基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给予人温暖和希望,既新颖,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还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接着,作者用简洁的话语白描式地勾勒出乡村生活图景。乡村的一切——“草惊失色,地虚松散”,“睡在蜜月”的鸣虫,乡民“松散散、懒洋洋”,无不充溢着一股烂漫慵懒的气息。乡村生活和谐自然、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如田园牧歌般富有诗意。同时,运用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锤炼字句,注重文字的内在韵律与表现力,使文章音韵和谐。如“冬令,随着秋风中的最后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冬天本无形。却随叶而“落”。作者赋予冬天轻灵的质感,神形俱备,“种”在此为“扎根”之意,把冬比作一株植物,落地生根。写出了深浓的冬意,这样的拟人化描写表现出一种浓浓的诗意,而且充满了一种都市生活中久违的童趣。同样写冬天,前用“落”,后用“种”,写出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对于草和大地来说,都是巨大的变动。以绝对来衬托相对,极富表现力。另外。“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等乡村俚语的引用,既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二、巧借明月诉衷情
作者笔下的乡村尽管贫瘠落后,但由于“昼有日头夜有月,福有天赐,一切随缘”,在平淡而不太乐观的现实里,物质贫乏的村民,晒太阳“暖身”,晒月亮“暖心”,“冬夜”感受“月暖”,在晒月中“收刮”温度,得到精神的愉悦,获取心理的满足。乡村的古朴、安祥。乡村人的知足、乐观,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与震撼。随着经济大潮的席卷,社会浮躁思潮的侵袭,村庄曾经的美好也在一点点飘逝。作者感悟着生命的悲悯。以平民化的视角注视乡村,强化其诗意的一面,使遥远的记忆中的乡村复活,表现出一种古典的诗意美。
对于乡村,都市人有着一种无可言说的向往和无来由的喜爱。作为世外桃源、一方净土的象征,乡村承栽着人们太多的梦想与期待。走出了村庄的禾源,并没有遗忘生他养他的乡村。在喧嚣的城市里,他用笔倾注对乡村的一片深情。对乡村人事的记挂。而乡村的人如夜空中那轮静静的月,不管身处何地,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都可以美满而快乐。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借助月亮来表迭了丰富而内敛的情感。也许在月光下的人们才是最真实的,月成为期待人本性回归的一种载体。在作者看来,太阳是阳刚的,给予人们更多的是物质和生存的保障,以及肉体的温暖;而乡村中的月亮则是阴柔的,更适宜于人的心灵,它给予人的则是精神和心灵的温暖,以及人性的释放。如水的月光,在人的血脉里流淌,激发了人们心底的激情与诗意,让人回归美好的本性,赢得“透心的温暖”。在月光的普照下,人性复苏,心不设防。月亮无疑已幻化成桌种精神的象征陪淡、知足、随性、安分随时的人生态度和情趣。
漫步于乡村的夜色中,作者以饱满的诗情,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写冬夜和夜月,写乡村的夜和夜中的乡村,用心谱写了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如小桥流水般自在,似小楼夜听春雨般悠然。柔和的文章,柔性的美,浓浓的情味,浓烈的爱,勾勒出一个古朴而又充满人情味的乡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