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安详
作者:王 蒙
活着是件麻烦的事情,焦灼、急躁、忿忿不平的时候多,而安宁、平静、沉着有定的时候少。
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无止无休的抱怨、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
不理解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你连别人为什么不理解你都理解不了,又怎么能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不要过分地依赖语言。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解开。语言解开了而事实没有解开的话,语言就会失去价值,甚至于只能添乱。动辄想到让事实说话的人比起动不动就想说倒一大片的人更安详。
不要以为有了这个就会有那个。不要以为有了名声就有了信誉。不要以为有了成就就有了幸福。不要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了威望。不要以为这件事做好了下一件事也一定做得好。
有人崇拜名牌,有人更喜欢挑剔名牌。有人承认成就,更有人因为旁人的成就而虎视眈眈。有人渴望权力,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对权力的运用。一个成功可以带来一连串成功,也可以因为你的狂妄恣肆而大败特败。没有这一面的道理,只有那一面的道理,就没有戏看了。
安详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安详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安详属于有信心者,大吵大闹暴露了他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安详也有被破坏的时候,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喜完了怒完了哀完了乐完了能不能及时回到安详的状态上来,如果动不动就闹腾,动不动就要拽住每一个人,论述自己的正确,如果要求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下属无休止地夸赞是多么多么的好,如果看到花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开果没有按自己要求的尺寸长就伤心顿足,您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安详方能静观。观察方能判断。明断方能行动。有条有理,不慌不乱,如烹小鲜,庶几可以谈学问矣。
童年常听到一句俗话,形容一个人气急败坏为“急得抓蝎子”。如果您对,急什么?如果您差劲。越急越没有用。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抓蝎子的样子,以为这种样子可以动人唬人,实属可叹可恶。《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就是个动辄“抓蝎子”的人,我要以她为戒。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至少不必自己活得那么痛苦,也给旁人带来那么多不快。
赏析
安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雍容大度,是撇开虚荣浮华的气定神闲,是超脱烦扰、明辨是非,是泰然处之、自得其乐,是“自净其心,明心见性”。更是用心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作家王蒙在喧嚣的尘世中依然保持难得的清醒与觉悟,俯瞰人生。烛照心灵,用文字凝聚生活的智慧,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于“安详”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出类似佛家的宁静圆融。在现代社会中,尘世的太多困扰常令人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宁。唯有安详,才能剔除太多的一厢情愿和恣意妄为,坚守内心的明净澄澈,恰如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安详,才能让我们将尘世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进而运筹帷幄,进而如庖丁解牛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将安详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能够洞明世事人情,能够看淡理解与误解,能够将得失进退和情理顺逆都看作身外之物,把酒临风而宠辱皆忘,这样安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智者,有信心者。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宣扬高蹈出世、极端理想的安详状态,而是点明人们也可以偶尔不安详,只是要及时地回到安宁祥和的状态上来。
本文虽是说理,却并不艰涩枯燥。语言浅近自然,质朴凝练。王蒙作为一位经历丰富的智者,娓娓而谈,言语中流露出看透世事后的淡定从容,于舒缓不迫的叙述中道出人生真谛,从而引发我们进行严肃的思考。
(武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