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唯其真诚 方显高贵
作者:戴召平
“我”过桥洞也已不止一次,且一直平安无事,为何今夜走了不足十米就后悔,想转身返回?有刺青的民工用一条坚硬的胳臂搂住“我”时。“我”为何在心中会闪过“此生休矣”的念头?误会解除后,“我”何以还要请他们喝可乐聊天?文末,“我想起邓师傅问我为什么能忍耐那桥洞无灯的状态直到如今的几句话,不禁茫然”,我因为什么而茫然?
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本文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
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安全、费时;一条省时,但没路灯。“我”最后选择走桥洞固然是因为图省时,而且以前过桥洞一直平安无事。但“那桥洞里没有路灯,摸黑穿过时总有些忐忑”,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顾虑呢?说明,桥洞里不安全。走了不足十米,“我”毅然转身返回,这其中固然有天气的原因,“正值夏末,天气溽热,偏那晚云遮月、雾霾浓”,但更有老人内心的顾虑:“迈进桥洞没几米,竟是完全漆黑一片,那边洞口只有模糊的微光,望去更觉疹人”。老人的这种顾虑从何而来?当然是来自生活的经验。兴许,这桥洞内就发生过一些抢劫之类的“恶性事件”。怪不得当刺青民工搂住老人时,老人很害怕。事情至此似乎正朝着坏的方向发展。然而,搂住老人的民工却并不是什么“坏人”。而是瞧见老人要倒下来而过来搀扶老人的好人!在这里,老人为何有那么大的心理反应?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民工并不是什么好人,因为生活经验就是这样告诉他的。虽然,我们不否认有些民工素质低下,尽干些偷鸡摸狗、顺手牵羊的坏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民工这一群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民工人数之多出几个坏人也是必然的。我们更应看到,他们,为了我们的城市建设流血流汗,却拿的是最低的工资。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精神,有的只是一种鄙视,一种冷漠。似乎他们只是活在另一个天地里面的人,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毫不相干!姓张的民工笑着说“把我们当坏人了吧”,这笑的背后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自我解嘲,更是一种被深深刺疼的辛酸!也许,城市里的人就是这样看待我们的民工兄弟的。
此时,老人可能有些歉疚,同时,在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并不因为他们是民工而歧视他们。相反,他热心地请他们喝可乐,认真倾听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欲落泪!在现今的俗世,与城市里的其他人相比,老人的这一份关怀和尊重显得何其珍贵、何其崇高、何其不凡!
再看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工资不拖,还有保险,伙食绝对管饱,每月最多可以预支出150元零花钱,年底回家或工程结束时,能有较为满意的收获,家里的旧房翻盖成了新房,儿子闺女都供得起他们上高中”,这就是我们民工兄弟的生活要求!而他们拥有今天“睡觉、吃饭、干活……再吃饭、睡觉、干活……晚上到街上转一圈。就算文娱生活吧……年关前结算工资,带回家去”这样一份“平平淡淡”的生活,那也是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文章多次出现一个细节,即邓师傅的一只胳臂上刺着一个“忍”字!读着,我的心里总会涌上一阵说不清楚的酸涩。邓师傅为什么要刺个“忍”字?他之前都干了什么?他不忍又会怎样?他“轻描淡写”地叙述的五年前的经历,到底激烈到什么程度?“那几年可不平淡。”到底是怎样的状况?现在很多城里人看不起民工,但是,往上数几代,何人不是农民的儿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以肯德基为背景,一边是邓师傅平淡的叙述,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深深的满足和欣慰:一边是老人的俯身倾听,认真而虔诚。我想,不管摆在邓师傅面前的路以后会有怎样的风雨,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老人圣洁的灵魂就如一把高擎的火种,总会给他们带来些许温暖,些许光亮!生活有爱就有希望,而有了希望就会催生出无穷的动力。
与前面老人巨大的心理反应不同,这里,面对民工的“平淡”叙述,老人也显得格外“平淡”,没有一丝激动的迹象。也许,对于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来说,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平静的叙述反而增添了一种强化主题的力量,老人这种平静的反应越发揭示出这个社会的不公!我们的民工兄弟,一直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所过的日子竟然也可以称作“日子”!能盖上房,能供得起孩子读高中竟然是他们一生的奢望!亲爱的读者,读到这儿,我不知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至少我已是泪流满面!
刘心武不愧是刘心武!在这样一个袖珍型的短篇小说中,故事的叙述基本上也显得平平淡淡,然而却深藏着一个这一时代非常厚重的话题,作家的功力可见一斑。作者最后说:“我想起邓师傅问我为什么能忍耐那桥洞无灯的状态直到如今的几句话,不禁茫然。”阅读这一小说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你难道不感到茫然吗?文末,作者将人们思维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广阔的现实,伸向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刘心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