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日记记录人类共同心愿:自由与和平
作者:阿效明
安妮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逃居荷兰;二战爆发后不久,法西斯占领了荷兰,犹太人又遭到残酷迫害,安妮一家躲进一间密室,后被告发,进了集中营,刚过十五岁的安妮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安妮在隐匿期间写下的日记,描绘了充满阴郁、苦闷、恐怖、淘气、梦想与成长的“密室青春”。而古德隆1929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她的父亲是纳粹德国党卫队和秘密国家警察头子、纳粹党魁海因里希·希姆莱。古德隆日记始于1941年夏,记有家人对她的期待、周围发生的事及她从大人谈话中的所闻,还录下她蜷缩于自身小世界的孤独和对形势急转直下的无奈。
这两位同龄少女在战争时期都在日记里记下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安妮从心底里呼喊:“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1943年10月29日)古德隆在1943年11月1日写道:“林登菲希特以后准归我所有”,表明她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她又在1944年7月15日写道:“运动场上正在筑地下掩体,挺可怕的,闹哄哄地没完没了。还有,老见到那些犯人,我们也就不能去那儿玩了”,因为战争而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安妮在1943年6月15日写道:“收音机是我与世界的唯一联系,真的!……振作起来,形势定会好转!”1944年6月6日再次写道:“但愿我们能振作起来,再次鼓足勇气,使我们变得坚强。”1944年7月21日则写道:“形势终于转好,我们有望了!一点不假,形势很好!”频频传来的捷报,带给安妮的是如狂澜般的惊喜,因为被禁锢已久的她重获自由的心愿终于要成为现实了,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因子。古德隆在战事每况愈下时写道:“遗憾的是,不少德国人已不再相信会胜利。”(1943年11月1日)“爸爸说,我们还相信我们会胜利的。我……必须这样认为,而且我也这样做了。”(1944年7月15日)“昨天元首发布一日令,情况也许会有好转,我对胜利又坚信不移。”(1945年4月18日)古德隆还是那么天真,那么自信,那么乐观,对战争充满着胜利的幻想。只不过她是站在战争的始作俑者一边,把赌注下在根本无望的“战争胜利”上。
两个少女几乎同时记录了何样的历史事件,也记下了她们各自对人生和战争的看法。安妮是受害者,她的日记表达了她对法西斯和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古德隆·希姆莱则是其父希姆莱的崇拜者。随着德军的后退,解放的临近,希望的阳光更多地射入安妮的密室,投入她的日记里,而失败的阴影则越来越多地笼罩在古德隆行将崩溃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