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款款切切 情挚意浓
作者:潘兰林
浓于真——
作品以母亲一生的磨难、忍耐、不屈与牺牲,赞扬了母亲的伟大与坚韧,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颗蓬勃着母性之爱的崇高与不屈的心灵。
母亲是一位曾经历过“挥斥方道的激情的青年时代”,并在自己的历史论文和历史剧中一再为被封建文化窒息的中国女性呼吁的知识女性,却在28岁丧夫之后,伴着年仅半岁的独子,“因着浓洌的爱不能不压抑自己的爱”,在感情生活中为儿子自戕,母子相依为命地走过了“孤灯冷月下的二十四年,八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于细微处见精神,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之一。每周一次的探望,儿子怀着“悲哀和惶惑”跟踪母亲,母亲让学生步行十五华里确证儿子的平安等一系列事件,均娓娓道来,感人肺腑。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母亲还全身心地担负着儿子成长的重任。“就连母爱,她也不能不斟酌着、节制着表露”,因为“作为寡母,她必须同时具有父之尊、师之严、友之诤。”
母亲,就这样以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来诠释着母爱的内涵,将“母爱”二字书写得熠熠生辉,感天动地!
浓于挚——
写这篇回忆性的文章的时候,作者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丰富的阅历与学识赋予了他深刻与冷峻,儿子的视角赋予了他以真挚与炽热。
在“我”与母亲相隔于两个世界二十八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对母亲人生的认识与领悟仍经历着不断的升华:
母亲之于我,已经是一种传统,一杆标尺,一个基座,一种象征。有了喜悦,走了弯路,面临抉择,很自然地就和冥冥中的她对话。那往往是以历史和人生的基座检视自己。
这份真挚的亲情,这份厚重的情感,世间无与伦比。这对苦难中的母子,他们的真情构成了他们人生最富有的珍藏。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经历,他们曾经的心理,无不令人为之动容——“每一次离别,无论短长,母子都要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作一次搏斗”的心路历程,“倚门倚闾”的诗文书画所激起的共鸣,母子“用脚板一步一步丈量感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成年后“甜蜜的战栗”的回忆与对“从小接受大松博文式的教育,是我的造化”的领悟,还有“铁器是在铁砧上锻打出来的,若要一位寡母如此锤打自己的独子,心里是怎样的滋味”的感悟,更有“直到今天,母亲严厉的目光,仍在天宇中监测着我,催我奋力奋进,催我自思自审”的精神鼓舞,无不体现着真挚之美,赋予了读者一份久远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