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材料作文导写

作者:邱文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慢慢下咽;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片断,在这里,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其实,这则材料的下面已给出了这则材料的题旨提示:“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文章的立意应是“体悟人生的态度”。在构思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要求理解材料,以“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不能脱离“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二是它的开放性——既可以从黄庭坚的角度肯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肯定旷达的人生态度;还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评价两人的人生态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构思,都要求独立思考,力求使作文能成“一家之言”;立意要有积极意义;内容尽量写出“真我”,不写“假大空”。
  
  佳作示例一:
  
  接受,是一种豁达
  陈或西
  浩淼的大海接受了波涛的汹涌与厮杀,于是更显出包容与深邃;广袤的草原接受了冬天的凛冽与肃杀,于是更显出坦然与祥和;同样,人只有接受了苦难的磨炼与洗礼,方能升华精神,平息灵魂。
  接受,是一种豁达。
  一粒沙,无意间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了,又落了;潮涨了,又退了。贝躺在软软的河床上,微微地翕张着,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一粒沙,便是一支关于苦难的心曲。一份从容的接受,便成了一段珍珠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苦难总是并存的。人总是在一次次接受苦难的过程中成长的。
  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是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
  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一个质的跃升。
  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对母亲肆意发火的青年,那个摇着轮椅在北京城寻找逝去童年痕迹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一剂良药,接受,咽下,于是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
  喜欢看雨洗后的青山。暴雨来临之际,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偶尔有归家燕子的剪影和低低的鸣叫。一阵乌云翻滚过后,暴雨霎时倾泻而下,紧一阵,疏一阵,拍打着青山。而青山的无言与坦然常常令我感动。风雨逝去,纵然折断了几根枝,吹落了一些叶,青山却更显青翠。它以接受的姿态,显示了它的不惧与坚守。于是,山更青,树更绿……
  人,要像这青山。
  请接受生活吧!包括所有的不快与痛苦。相信,它终将使你的人生更从容,更淡定,更豁达。
  
  评点
  这是一篇从肯定黄庭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角度构思的习作。贝舍沙最终孕育出珍珠、史铁生接受苦难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和青山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显青翠几个事例的成功运用使文章颇具说服力。此外,对事物的独特感悟,以及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运用也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佳作示例二:
  让苦难,随波而去
  梁 强
  
  每一朵花都将经历风雨,一阵摇曳震荡之后,有的或许会跌下枝头,与叹息一同归于尘土;有的则仍旧傲立枝头,将微笑留给果实。
  同样,每一条人生之路,也可能迂曲多阻,或遇虎豹当道,或遭骇浪当头。只是,当一些人抱着山石哭泣悲伤之时,另一些人已经挺起胸膛,撇下苦难,向着更光明的方向迈进。
  苦难是人生的分水岭,乐观的人翻越而去,不再回头;悲观者则抱膝长叹,迍邅不前。其实,其间不管多么巉峻多么艰险,只要翻过这些山峰,背面就可能有山路,或蜿蜒曲折或笔直如箫,通向成功。
  是的,山的那头,夕阳下,黄昏的天地金黄灿烂;就在天际,那青山与红霞相交处,正在演绎凤凰的涅槃,正在上映浴火的重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道道坎,伤透了多少人的心?它们的阴霾遮住了多少人的视线?有多少人没能挣出纠缠的曲线,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抑郁彷徨!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说道:他们在苦熬。许多人确实在苦熬、、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火,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
  走出苦难!
  正像罗马一位诗人所说的:昨日之余,积于身,累于心,
  既如此,何不抛开苦难,忘记心中的痛楚!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悲剧的世界,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似黛五那般弱不禁风。在一片花丛当中,我们也找到了湘云这朵笑傲风霜的花儿。她的身世并不比黛玉好,不仅襁褓之中父母违,还受青春守寡之磨难。然而,我们从她的风谈玩笑当中,看不到忧愁的影子、接踵而至的苦难并不能改变这个豪爽的女子,她始终坦然潇洒地笑对人生。
  回眸历史,雨井烟垣,也诈,我们真该比苦难随波而去。就像苏东坡吃面条的慨叹: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花落就落了吧,抛下苦难,放一声旷达的仰天长啸!
  
  评点
  这是与前一篇立意不同的习作、就像本文所肯定的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样,文章的內容也有一种大气、洒脱的特点,读采让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罗马诗人名言和《红楼梦》内容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说服力。不少句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如“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欠,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 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