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晚巷拾记

作者:蒙 鹏




  这儿也是一个城市,或者应该说是半个城市吧。街道上总充斥着熙熙攘攘的人,来来往往的车。行走在凝满灰尘的道旁大树下,不时会有摩托车从旁边驶过,“突突”地发着响。卷起一点儿微尘。留下一片汽油味;或者从远处“爬”来一辆三轮车。“老面馒头。老面馒头”地叫着,后架在颠簸中“呲呲”呻吟。而一条巷子就在前边拐角处,黄漆脱落的招牌指向里。人向左一绕,便进来了。这里有悠闲的瓦与烟。稀疏的人在石板路上行走着。而车水马龙的喧响则像悬在空中,“嗡嗡”听不分明。这里算是城市中唯一一块可让乡土人栖息的土地了。白天倒是看得分明,只是天色渐晚,灰蒙不清。石板上偶尔响过一两个人的足音,或从木棂中射出光来,与炊烟混在一起。
  其实这段路我已经走过好多次了,只是在夜晚行经该处倒是头一回。巷子阴阴的,我只好一步一步探着往前挪。对于我们这样寄宿已久的学生来说,走夜路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刚走没几步就得停下,手试试墙,眼眯着看不远处晚食人家漏出的灯火。深吸一口气,心口抖两下,向远处迈去。偶尔脚尖一误,“绷”一声,一个趔趄,身子一倾。边庆幸未仆地边骂着“该死的。该死的”。但这也是一开始的事,逐渐眼适应了黑暗,也就飞走自如了。
  这段路是曲曲折折的,像卧在城市中的一条墨龙。弯弯绕绕。温馨的人家零星地点缀在巷道两旁,平添了几许诗意。一段黑暗之后又是一段灯光,心中的余悸还未平息,便又融入黑暗。待到一段惊恐之后,又是一场欣慰。而欣慰就在那暖暖的窗。透着气,冒着烟,偶尔浸着晚饭时杯盘的磕碰声与大人小孩的欢笑声。每每于此,稍缓脚步,闻一闻在泥灶中“毕剥”响时传到屋外的干柴味。杂杂的馨香混着烟雾涌入鼻中。松枝总是一股松油味,温润温润的;蕨芦总有一股清燥味,憨厚憨厚的。或杉木的细味,或竹片的粗味,一阵阵,伴着黑暗飘满深巷,让人不禁有点儿放肆起来。吹一吹口哨,听哨声游过去又荡回来。起初越来越响,后来却越来越弱,正纳闷间“哎哟”一声。原来已经撞到了墙上。“咯咯”笑两声,拐个弯。照样走下去。
  渐渐有人声了,远远看去。只见一两个人倚着门,口里哼着。走近些,原来是那两家的门开满。手里揣着筷子端着碗,叨叨地聊着家常。见有人来了,便停下话,注视一阵,又继续侃着。只剩下一段直直的巷路了,车马声渐渐腾起。直到整个人都重新置身于一个喧嚣的城市中。
  回头看去,拐弯处依然有着光里的影,一动一动的,只是听不见声,大概在讲明日的天气吧。这时。一辆庞大的卡车驶来,“隆隆”震着马路。一团风尘向我袭来,我不得。不捂了口鼻,向一边逃窜。留下巷子里的一片光与影。
  
  点评
  
  作者采用“移步换形”的笔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笔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一幅幅生动的小巷夜景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少句子可读性很强,如“吹一吹口哨,听哨声游过去又荡回来。起初越来越响。后来却越来越弱,正纳闷间“哎哟”一声,原来已经撞到了墙上。‘咯咯’笑两声。拐个弯,照样走下去,可谓生动形象,俏皮活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善于观察生活,深入感受生活,用心思考生活,是作文的成功之道,也是这篇习作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