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参考译文

作者:佚名




  李使君
  唐僖宗乾符年间,有个姓李的官员从州府任上辞官回来,他居住在东都洛阳。李某人非常感激一家权贵的旧恩,想将他家的几位儿子设宴请来玩一天。洛阳敬爱寺中有个僧人叫圣刚,经常出入李某人家。李某人将自己想宴请这家几个儿子的打算对这位僧人说了。僧人圣刚说:“我在这家作宗门信徒很长时间了。每次观察他们家的饭菜,山珍海味没有吃不到的。而且,平常饭菜都必吃用木炭烧做的火锅,这样还往往不满意。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李某人回答说:“如果要吃朱象髓白猩唇,我恐怕弄不到。至于将筵席置办得精致一些,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于是,李某人四处收求珍稀食物,让妻子儿女亲自下厨房调味。终于准备好一桌奢华的筵席,选定好日期,将这家权贵的几个儿子都邀请来了。这家权贵的几兄弟来到后,依次入座,态度骄慢矜持,面若冰霜。每道菜上来后,他们都不动一筷。李某人请让再三,只是吃一点儿干鲜水果而已。待到吃冰餐,都只用匙舀一下放入口中,互相对视了许久,都像咬着木棍吃进口里的是针一样难受。李某人无法弄清其中的缘由,只是用客气的话说饭菜没做好,请求几位兄弟谅解。
  第二天,李某人见到圣刚僧人,将昨天宴席上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他。圣刚僧人问:“我从前说的话一点儿也没说错吧!”之后,来到这位权贵家中问几位兄弟:“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儿呢?”几位兄弟回答说:“烧烤煎和不得方法。”圣刚僧人说:“其他的菜都不好吃,炭火锅,又嫌什么呢?”几位兄弟说:“僧人你不知道,凡是吃火锅,必须先将炭火烧熟了,这叫炼炭,才可以下菜肴进食。不这样,会有炭烟的。李使君火锅里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往外冒炭烟,因此难以下食。”圣刚僧人拍掌大笑道:“这些都是贫僧不知道的啊!”
  后来,黄巢率领起义军队攻占了洛阳。这家权贵的家财被抢掠一空。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逃出洛阳,潜藏在深山中,有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等到黄巢的部队稍稍远去,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徒步去河桥。途中遇到一家刚刚开板的小饭店,用只脱去皮壳的糙米做成饭卖给顾客。圣刚僧人兜里还有几百文钱,买了些糙米饭盛在一只土杯中,跟这几位兄弟一块儿吃。肚子里饿得特别厉害,吃着这样的糙米饭,觉得过去吃过的玉食珍馐都没有它好吃啊。圣刚僧人笑着问几位兄弟:“这糙米饭不是经过炼炭的火锅,不知道可以给几位郎君吃否?”这几位兄弟听了后,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韦陟
  
  韦斌虽然生在显贵的人家,然而他的禀性却很耿直厚道。他的地位与名望一向是很高的,而且是世代为宦的旺族,只是门风稍奢华些。韦斌在朝为官一向刚直,举止言行注重端庄持重,很有大臣的风范作派。
  每次上朝议事,从来不跟站在一起的僚属们谈笑。按旧制的要求,文武百官站在殿前庭院中,即使遇上下雨、下雪,也不允许走到殿廊下躲避。忽然有一天,密集的大雪突然降下来,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唯独韦斌神色益加谦恭严肃,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一直到大雪都埋住了他的膝部。直到朝会结束后,才从雪中拔脚走回去。看到他这幅严肃认真的样子的人,都非常赞叹佩服和敬重他。
  韦斌的哥哥韦陟,很早就以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与知识见识闻名于当世。韦陟擅长写文章,专心致志地研习草书、隶书。跟他交往的人都是清要显达的达官名士,他经常走动的人家也都是高贵有名望的。本来韦陟就凭借他的门第与才华,不用活动就应当当上宰相这样的高官。但是,由于他接人待物态度太高傲、简慢,从不与任何人说好话周旋(所以无法当上宰相)。他穿用的衣服、乘坐的车马,都特别奢侈豪华。在他身边,经常有几十个僮仆太监服侍他。有时候,他在家里坐在书案旁边,用手拄着脸腮一句话不说,一坐就是一天。至于他吃的饭菜,尤其讲究,必须弄得特别精细、洁净,用鸟羽挑选米。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如果在公卿同僚家聚宴,即使是山珍海味俱全,韦陟也不动筷。
  韦陟让他的侍婢负责他的信函。往来的信函、奏章,他从不亲自书写,而是授意给他的侍婢代拟代书。他的侍婢代拟的这些信函、奏章,措词的分寸正好符合他的心意。而且书写的字体遒劲流利,都非常符合楷书的规范。韦陟只签署个名氏而已。他常常自己夸赞他签署的“陟”字,宛若五朵云彩。当时,有许多人都效仿他的这种签署方式,被人称为“郇公五云体”。韦陟常年使用五彩纸为信笺。他的日常生活用度的奢华程度,都像这样啊!
  但是,韦陟的治家法规非常严整。他的儿子韦允学习经史,每天他都加以教诲训励。就是在夜间,也常派人去察看。如果韦允学习很用功,不停顿,则在早、晚向父母问安时,都和颜悦色;如果他稍有懈怠,就立即派人去制止他。命令韦允站立在厅堂下,或者十天之内不跟儿子说一句话。韦陟虽然有家僮几十人,但是凡是到他家来的宾客,必定派他的儿子韦允接待、迎送,不论寒暑都没有停止这样做过。这种礼仪,很是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然而,韦陟竟然因为他高傲恃才,常常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忌恨。
  
  芸辉堂
  
  元载在自己的宅院里建造了一座芸辉堂。芸辉,是一种香草的名字,产在于阗国。它质地像玉一样洁白,掺入土里不腐烂。将它舂成碎屑,用来涂饰墙壁。因此叫芸辉堂。这座殿堂还用沉香木做屋梁,用金银做窗户。殿堂内装有美玉制的屏风,紫色的绡。这幅屏风本是当年宰相杨国忠心爱的至宝,上面雕刻着前朝美女娱乐图,它外用水晶作压帘的饰具,还用碧色宝石串成串作装饰。它制作的精致巧妙,完全是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紫绡帐是从南海溪洞的酋长那儿得到的,是用绞绡一类织物制作的。既轻疏又非常的薄,挂在那边就像什么也没挂一样。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风也吹不进帐子里面;就是在盛夏酷暑,帐子里自然清凉。它的颜色隐隐约约的,或许让你都看不出来挂有帐子,都说元载的卧室里有紫气呢。其余的,如服饰、古玩、用具,也都特别的奢华,都效仿帝王之家的排场。
  元载还在芸辉堂前修造了一座水池,用带纹理的石头垒砌池塘的堤岸。池中植有苹阳花,像白苹一类,它开的花红而大,像牡丹。水池中还植有碧芙蓉,香洁的荷花,都非同一般。一天闲暇时,元载依着栏杆观赏池中的花草,忽然听到清亮的歌声,像十四五岁的少女唱的,唱的歌曲是《玉树后庭花》。元载非常惊异,不知道这歌声来自哪里。待仔细审听辨识,乃是从池中芙蓉里发出来的。他俯身仔细看看,听到有喘气的声音。元载非常疑忌这件事,立即将芙蓉花剖开看,一点儿东西也没有见到。他于是不让家里人对外讲这件事。等到元载获罪被处死后,并将他的家中僮仆遣送到平庐为兵卒,人们才知道有这件事。
  元载有一把龙髯拂尘,颜色绛紫,像熟透了的桑椹。这把拂尘长约三尺,用水晶石制作尘柄,雕刻红玉作环钮。到刮风下雨天气晦暗时,或者到水边将它沾湿了,则光彩摇动着,拂尘上的龙髯奋然立起来,好像要发怒了的样子。将它放在厅堂中,到了夜晚,连蚊虫都等不敢到近前。将它拂出声音来,那么鸡犬牛马听到后没有不惊恐逃离的。如果将它垂放在池潭旁边,那么鱼鳖虾蟹,都俯首来到近前,将水喷洒向空中,立即形成长三五尺的瀑布,而且一点儿也不断流。如果烧燕子肉来熏它,就会生出烟来如云似雾。后来,皇上得知这把拂尘的奇异后,元载不得不将它进献到宫中。元载自己说过这把拂尘是从洞庭湖一位叫张志和的道士那里得到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