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江”是主角“月”是配角

作者:李 强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见仁见智的唯美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者,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之中。
  《春江花月夜》我读了很多遍,感动我的主要是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今天重读有种顿悟的感觉,突然发现诗人言的“志”倒不在这些唯美的图片,而在对人与自然、对整个宇宙的观照与哲思。一般认为,“月”是春江月夜图的主角,现在,我发现这样的理解多少有肤浅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江”就没有“月”,没有“江”就没有对宇宙的哲思,江,才是诗的主角。
  从《春江花月夜》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也好,游子也好,离家时间长,距离远,心情寂寞、惆怅。当诗人漂泊到长江,看到滚滚东逝的江水,思绪万千,心如潮涌。匆匆流逝的江水一下子勾起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人类是永恒的,但每一个人的人生又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事业怎样成就,壮志怎样实现,都是诗人思考的重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样的感叹让人读后感喟不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见到“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江水时发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是非常正常的。值得高兴的是诗人不是沉沦颓废之人,而是血气方刚情感丰富之士。诗人由时空的无限,联想到生命的有限,感到造化的神秘与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接下来诗人表面上是在写游子思念家人思念自己心爱之人,实际上诗中思妇的形象完全可以理解成世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事业理想的追求。李泽厚认为,“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应是先看到滚滚江水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所以我认为“江”是主角,“月”是配角。
  当然,这并不是说“月”可有可无,相反,“月”的光辉始终普照着大地,包括长江。诗人写的是明月下的江水和江水上的明月,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只是,诗人一路行来,何处无明月?只有行至大江,才感受到宇宙之苍茫,人生之无穷。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不能不说,主要是得于江水之助。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