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作者:黄蔼北

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问:是什么原因使你爱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答: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在1942年山东大旱,我换过饿。知道粮食的珍惜、可贵。二是我考进了山东农学院,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我们上小麦育种课,讲得很好,从小麦的进化、分类、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余松烈教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两位老师的讲课使我从理论上提高了对小麦育种的认识;另外,学校农场繁殖了当时山东推广的几个优良品种,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我将这些优良品种引回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就产生了将来我也要争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问:大学毕业以后,您非常幸运地分到中科院工作,调进了北京。在那一段时期,好象华罗庚、钱三强、艾思奇三个人对您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是什么?
  答: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当时科学院在北京的人数不多,只有200多人。院部领导就请著名科学家给青年人做报告。我有机会聆听了一些报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
  华罗庚先生讲怎样学习。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别人起床时,我已学习四个小时了;我研究教学是从小学教科书的数学一、二、三、四、五、六册开始的;要学会读书,要能将一本厚书读薄。
  钱三强先生讲怎样做研究。他说:做研究必须注意基本训练,我跟居里夫人做研究工作时,第一个课题花了四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做研究的基本训练,包括怎样收集资料,怎样选题,怎样试验设计,怎样做调查,怎样整理分析数据,怎样撰写论文等等;而当我做第二个题目时,难度比第一个课题还大,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所以,他说,认真完成基本训练后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艾思奇先生讲唯物论和辩证法。听艾思奇先生讲课的收获主要有三点:第一,懂得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不是少数人的哲学,是大众的哲学,它对每个人的做人和做事都有指导作用;你不学也可以做人和做事,但是学习之后可以帮助你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第二,对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哲学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如果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那就是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是错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同时,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要跟上事物的发展变化,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才不致落后。第三,学习哲学的捷径是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儿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2007年2月27日
  1 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 李振声说,对待机会应好好把握,他“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从全文看,李振声是怎样珍惜机会的?
  3 根据李振声的观点,要想在科学事业上获得成功,如何才能让自己“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参考答案
  
  “赏读吧”:1 A D 2 被访者为什么从西欧留学回来;怎样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学校长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什么地方;高校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经费问题。3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也盼望着春天到来,使自己再次绽放芬香。季教授做着“教育”和“金钱”的梦,这是他不回避的问题。4 要有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教育经费要提高;加强科研。
  “亮利剑”: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学农的原因;爱上小麦育种的动力;哪些名人对李振声产生了影响。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评价访谈对象的主要观点的能力,挖掘其时代精神。答案:农学院提供吃住,提供好的学习条件,济南解放。人身自由,学术宽松,促使他珍惜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能够及时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育种的愈头。
  3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寓意的能力。井要求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可能开始自己的目标会很低,但是可以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调整;学习了知识就要多考虑为社会服务;求学过过程中力争知识面广,要能为名人的事迹打动;学习理科的,宜学习很多文科知识,反之亦然。以增强多层面思堆的能力;以伟人的行动为基准,确立目标和矫正方向。(答对三条即可)
  
  二、传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宁夏模式)
  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丹 晨
  到了1980年,巴金、冰心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4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76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住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也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已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痛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我真希望你何时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好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儿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年那次见面以后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