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巧用话题材料 打磨应考作文
作者:杨 波
要打磨应考作文,应该“巧用”话题材料。
一、“吃透”材料的“意”,巧用它来写寓言、编故事。比如下面这道作文命题: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有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行”的例子。他说,如果海上出现大雾,那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乘客和水手慌张,担心安全;二是忘却了自身的危险,转而去欣赏海上大雾的朦胧景色,那远离尘世的沉寂给人以恬静的超然感觉。
爱德华认为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把海雾和自身安危联系在一起,没有距离,所以无法体会美感;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抛开了一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大雾,这时,人们与海雾之间产生了距离,他称之为“心理距离”。
其实,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请以“人生的美妙境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某考生把握材料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大雾”一语,以《让困难转180°》为题,编成一个“我迎着大雾航行”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当“我”遭遇浓雾和巨浪时,对海鸥、海燕点醒智慧、激励斗志的生动点染,充满诗意与哲理,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二、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为“题记”,提挈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仍以上述话题材料为例。某考生拟题为《探访人生的美妙境界》,又在标题下面点缀了一个“题记”:
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真正地体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
该生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摘出材料中最具哲思美的句子作为“题记”,接下来写作文就顺当、自如多了。
三、提炼材料,让它成为一个论据,“为我所用”。
还以上面那个材料为例。某考生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散文时,就作了如下的精心考虑:
记得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也有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行”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在大雾出现的时候,忘却自身的危险,转而欣赏海上大雾的朦胧景色,你会领略到一种恬静的超然感觉。
此例就地取材,丰富了行文,值得称道。
四、受材料的启发、触动,换一个视角,切进新的思考。如下面一个话题:
物换星移,冬去春来,这是大自然的风景;霓虹闪烁,大厦摩天,这是都市的风景;亮丽青春,琅琅书声,这是校园的风景。诗人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情境,有人认为堪称最美的风景。但也有人说,最美的风景总是在不能到达的远方;还有人说,在善于发现的眼里,到处都有风景。请以“最美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中提到了一些自然的风景,但我们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紧扣“在善于发现的眼里,到处都有风景”一语,你兴许会“剪辑”出一幅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冒着霏霏细雨辛勤劳作的父亲的背影,冬夜里守着一盏孤灯为儿女缝补衣裳的母亲的面容,夏日里顶着骄阳检修路灯的电力工人的身姿,病房里互相关爱的场景,领奖台上充盈着温馨气息的微笑、眼神以及手势……一旦将它们摄入眼帘,再倾注于笔端,这种种风景不就有了特别的韵味吗?
五、化用材料,设计开头、结尾或过渡。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开头:“成长的历程离不开感激。我读过这样一首小诗……”
可化用作结尾:“‘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正是学会了感激,我才渐渐成长。”
可化用作过渡:即先叙写一件“绊倒自己”或“遭受欺骗”的事,再化用诗句作为过渡语,使前后紧密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