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社科文阅读答题指津
作者:唐惠忠
四、探索命题规律
社科类文章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断章取义。比如2007年湖北卷第6题C项为“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这里只看到了原文第二段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却忽视了第一段的“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事实上彩陶的发明并不限于“中国远古先民”,选项缩小了其出现的地域范围。2007年安徽卷第5题的B项、2007年江西卷第8题的C项等,也是如此设误的。
(二)偷换概念。比如2007年上海卷第1题的B项,把原文“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学院式的教育机构”中的“建设者之家”,偷换成了“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2007年山东卷第8题的B项、2007年安徽卷第5题的A项和C项等,也偷换了概念。
(三)无中生有(有时表现为强加因果关系)。比如2007年浙江卷第10题的C项为“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而原文中“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引出的是丝弦琵琶“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不能由此推出“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最具珠玉之美”,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四)夸大其辞。比如2007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第2题的D项为“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相关原文见第二段——“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该项明显是绝对化了。再如该卷第3题的B项为“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而原文第二段的说法是“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选项显然夸大了“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的作用。
(五)互不关联。即选项与题干并不相干。比如2007年重庆卷第5题的B项为“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著的传统精神”,该选项就与题干“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互不关联,因为选项说的是“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即把民间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精神的态度),而不是对“民间艺术”本身的阐释——据此即可作出判断。2007年广东卷第13题的D项等,也是这样设误的。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孔子像标准化”还是“孔子产业化”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并首次使用以孔子标准像制作的奖章授予孔子教育获奖者。正式揭幕的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其思想和学说。
张树骅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争论和反对意见是不可能的,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其设计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根据。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及孔子后裔等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从今年初以来,有关孔子标准像的争议,就一直沸沸扬扬,鲜有赞成的声音,而绝大多数批评者纷纷质疑: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消灭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孔子标准像,究竟有何意义?而“孔子像标准化”操作者则穷尽手段举证说明,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千像千面,混乱不堪,甚至被丑化、歪曲乃至误导得难以卒视,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如今,孔子标准像“横空出世”,少数主张派胜之不武,而占了绝大多数的反对者自然落寞得可怜。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家出于对孔子的不同理解,目前社会上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乐意接受“子曰”、“子说”等许多教诲。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本多元化、你我都可经营的东西一旦大大地有利可图,掌握了话语权的机构就会纷纷谋求自己的垄断地位,“标准化”的后果之一就是排除异端之后的垄断。
用孔子来赚钱,并用这笔钱弘扬儒家文化,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正如一千人的心目中有一千种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也是不同的模样。两千多年来,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上,还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的标准像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在商业算计之下,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先贤标准像,无疑是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如果都如此效仿,那就相当危险了。
1.下列对“孔子像标准化”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发布孔子标准像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其思想。
B.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创作而成,符合大众的心愿。
C.中国孔子基金会用孔子来赚钱,并用这笔钱来弘扬儒家文化,无可厚非。
D.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上,还在于其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像标准化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
2.下列表述,不能作为反对制作孔子标准像者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B.大搞孔子标准像,消灭了人们想象中的圣贤形象,破坏了文化的原始生态。
C.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
D.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
3.根据文中信息推断,“孔子像标准化”后可能会出现的隐患是( )
A.实行孔子像标准化后,许多地方孔庙里的孔子雕像会迅速被要求按照标准像改过来。
B.继孔子被厘定一张“圣像”并大做“孔子像”生意后,有关其他先贤圣哲的商业行为也将不断涌现。
C.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操作者可能会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
D.“标准化”使原本多元化、你我都可经营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东西,会形成排斥异端之后的垄断,阻碍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强化训练
1.D(A、B两项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看法;C项,注意原文的“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2.C(该项见原文第二段“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3.C(A项,“会迅速被要求”缺少依据;B项,原文只说“如果都如此效仿”;D项,错在“阻碍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