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部分详析

作者:孙素娟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D项对加点的词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该句中的“挠”应解释为“屈服”,全句的意思是“皇上称赞他的不屈服,升迁他为司隶校尉”。“挠”的这一义项在成语中极为常见,如“不屈不挠”、“百折不挠”。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①句是宋均调任上蔡县令时,上级官府下发的禁令,并非宋均所为。⑤⑥句是皇上对宋均才能、衷心的不舍、感念。对照题干要求,①句错在施事者不是“宋均”,⑤⑥句错在受事者不是“民众”。排除这三项,正确答案应选C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A、B、C三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均没有错误。D项错在“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错因是对原文“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一句理解有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该句陈述的对象都是“苛察之人”,“身或廉法”是其为官对自身的要求,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是其为官对百姓的影响。该句的正确理解应为“宋均常常认为对烦琐之事苛刻明察的人,自身或许廉洁守法,但奸猾刻薄,加害百姓,灾害和流亡便由此发生。”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答案:(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2)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直译以及语句的通畅,能译出大意的各给2分。此外,(1)句中的“咎”、“劳勤”、“忧恤”三个采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句中的“执义”、“失正”、“虽”三个采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郡安众县人。凭父亲的官职担任郎官,当时只有十五岁,好读经书,每到休假日,就到博士处学习,精通《诗》、《礼》,善于辩论诘难。到二十多岁,被外调补任辰阳县令。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人求学却相信巫术鬼神,宋均替他们建立学校,禁止断绝不合礼制规定的祭祀,百姓都安定下来。调任上蔡县令,当时官府下发禁令,百姓在丧葬过程中不得奢侈浪费,宋均说:“送终超越礼制,是轻的过失。如今有不守礼义之民,还没被教化,却仓促地对超越礼制的行为进行处罚,这不是当前要先行急办的政务。”他最终也不肯施行。调任九江郡太守,郡内有很多猛虎,多次酿成百姓祸患,郡府常招募猎人设机具挖陷阱进行捕捉但仍有许多人受到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中,鼋鼍在水中,它们各有存身的地方。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还是努力辞退奸吏贪官,想着推荐忠诚善良之士,可以全部撤除机具陷阱,免除削减征收的赋税。”从那以后听说老虎一起向东渡过了长江。中元元年,出现了许多蝗虫,那些蝗虫飞到九江地界时,就向东西散去,从此宋均的名声在远近传扬。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们,众巫师就选取百姓家的少男少女作为山公山婆来祭祀,年年换人,事后人们不敢与做过山公山婆的人家结亲,以前的郡守县令都不敢禁止。宋均便下文书说:“从今以后,为山神娶妇都从巫师家娶,不要侵扰良民。”于是这种祭祀活动就断绝了。永平元年,宋均调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后因犯法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百姓都思念宋均的恩德教化,替他制作赞颂的民谣,到朝廷请求让他还任的有数千人。显宗因为他的才能,在永平七年,又征召授予他尚书令。宋均每次驳正别人的议论,大多符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经删除可疑的事,皇上认为其中有诈,非常生气。各位尚书非常害怕,都叩头请罪。宋均却面色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上称赞他的不屈服,升迁他为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出任河内太守,政治(刑赏和)教化得到普遍施行。宋均曾经卧病不起,百姓中的老人替他祷告求福,早晚前来问候起居,他就像这样受百姓爱戴。宋均因病上书请求辞官,皇上派中黄门慰问他,并趁势留他在京城养病。司徒职位缺人,皇上认为宋均的才能可以担任宰相,宋均流泪辞谢。宋均生性宽容和缓,不喜欢法制,常常认为对烦琐之事苛刻明察的人,自身或许廉洁守法,但奸猾刻薄,加害百姓,灾害和流亡便由此发生。他在任尚书时,常想叩头规劝皇上,但因当时天子正严厉急迫,所以就没敢陈奏。皇上后来听到他的话而追思哀念他。建初元年,在家中去世。
  
  三、古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1]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