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新特点及应对策略

作者:何效明




  综观2007年所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命题具有以下新特点。
  
  一、选材日趋丰富,但内容浅易,少阅读障碍。现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已一改以往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史传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多样化的新趋势。除了全国卷、四川卷、江苏卷、宁夏卷等是史传文外,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湖南卷等选的是议论类文章,而其他不少省市选的是小说(如广东卷是《聊斋志异·郭生》)或小品文(如福建卷是《书博鸡者事》、辽宁卷是《冉氏烹狗记》),等等。但不管选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章,命题者都紧密切合高中生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事实上今年的大多数试题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二、考查方式和考查重点相对稳定。题型基本固定为3~4道选择题加上2~3道翻译题,少数省市要求断句。选择题重点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的作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对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文言文翻译考查到的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三、考查的知识点基本源于中学教材,有些直接取自教材。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一半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天津卷考查的虚词涉及高中教材中的四个句子:(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2)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朔于王(《齐桓晋文之事》)(3)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针对以上文言文阅读命题新特点,下面试以考查面比较广的2007年辽宁卷文言文为例,谈谈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策略。
  
  一、消除不必要的畏难心理。
  
  高考选文标准是“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文言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古文。这就从原则上决定了文言文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如辽宁卷《冉氏烹狗记》一文就属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段。虽试题“取材于课外”,但考查点都是源自“课本”和考生平时的积累。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因此说,对文言文阅读不必畏惧,消除一切顾虑,以轻松的心态“轻装上阵”。
  
  二、始终强化整体阅读意识。
  
  考生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先将整个文段大致看懂后再去解答题目,而是对文段浮光掠影地扫一遍随即答题,解答不下去时也只回头一扫文段的只言片语后再硬着头皮作答。这种方法,欲速则不达,准确率会很低。“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需花点时间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如中心、大意)到局部(如字词句、层次、关键词语等)了解透彻。如《冉氏烹狗记》一文,从题目和注释看,是“记”一类的文体(这种文体可以有记叙有议论,本文是先叙后议),文章写到冉氏、刘位东、石勒、石虎等人。通过反复阅读全文,了解到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发表的观点看法等。这样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就了然于胸了:第一层写冉氏由于狗猛常咬伤路人而需亲自去谢罪,出钱救疗,多次如此,苦不堪言,很讨厌其狗,但因狗凶猛,还是不忍杀了它。第二层写刘位东夜归,遇狗吠,以柳枝横扫群狗,唯冉氏狗不去,且斗且走,离狗甚远,狗犹望而吠,他被弄得疲惫不堪,却心念其好;冉氏因狗追咬过路人勇敢,见了盗贼却胆小畏缩而杀了它。第三层,作者认为,跟暴横闾里间、侮文弱、寄身营卒却怕打仗的市井无赖之徒相比,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的冉氏之狗未必非烹不可。第四层写冉氏没有像石勒的母亲那样有“妇人之仁”,隐忍狗“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窃”而不杀它,而是果断地杀了狗,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养虎遗患的后果,显示了冉氏的远见。此选文借冉氏之狗因咬行人而不能防盗,终被杀掉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只能害人而不能成事的市井无赖和地痞、县吏、兵卒。
  如果能将以上这些“方方面面”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了,再来解答题目就“成竹在胸”了。如辽宁卷第11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题目中所列的几个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①句,狗常咬伤人,属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软怕硬,属于“烹狗原因”;③句,刘位东的设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写狗的凶悍,非“烹狗原因”;⑤句,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属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优点,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⑥句,因而选C项。再看第12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必须在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选项,并与文章对照,注意与文章的差别,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之智,过人远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显然是错误的。
  
  三、审清题干,答题不离语境。
  
  审读题目要细致认真,选择题要看清选对还是选错,对每个选项仔细辨别比较。不管是考查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才是准确的。有些题目,涉及面不宽,一般说来,对应着原段落便可解出;有的题目,仅凭局部对应解答很不容易,因它的对应点不明显,不具体,因此必须联系全段上下去体味、分析、判断。答题时需要深钻的地方,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如辽宁卷第9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结合学过的古文中的实词常见用法以及熟语(成语、俗语、谚语等)用法进行推断。A项,“苟其职之不举”,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即“不称职”;B项,“然”同“燃”,点不着,成语“然荻读书”中“然”用法同此;C项,“烛”,后面带了宾语“之”,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高中课文《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烛”用法同此;D项,“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解释为“步”,带进原文,与上下文十分吻合。所以答案是B。
  虚词考查同样应先凭知识积累对该词进行理解,然后将此解释代入原文,看对该词的解释是否合乎语境,切不可将对词的解释与具体语境相脱离。
  
  四、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忠于原文,语言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
  直译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是着眼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拘泥于原句的词语和结构。注意:①审。先整体读一遍,弄懂大致意思。②切。联系上下文将画线句子切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③翻译的方法。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调语序。④连缀成文。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如辽宁卷第14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把握全文意思,不能断章取义,翻译以直译为主,使译文忠于原文,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即“采分点”,第(1)句,注意“以是”,因此;“患苦”,意动用法,“以……为忧”、“以……为苦”,或“厌恶”、“不满”之类。第(2)句,“向”,先前,从前;“不之杀”,宾语前置,要调整语序,“不杀它”;“为”,因为。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