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风自故乡来 应解故乡事

作者:唐金龙




  晚风中的袅袅炊烟,如狂草,似天书,虚实相生,意象天成;微风里的田田莲叶,摇曳着,轻舞着,亦乱亦整,新意迭出;风拂下的葱茏树木,凋零着,吟唱着,岁月如梭,生命如歌。
  “诗意”,充盈了作者的心怀,而后洋溢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动”,也便由这些文字流淌进每一个贴近它又有着某种期待的心田。而这些“诗意”与“感动”又都缘于一种深藏于人类感情深处的情愫:故土之思。
  风,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但乡村的风又有很大不同。它可以将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变得富含诗意,它可以让它所游走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它可以使万物在它的抚慰下生机盎然,灵动鲜活。
  文中,“风”因被赋予非凡的能量和厚重的性格而形象化。游子归来,蹦蹦跳跳前来欢迎的是它,尽管久违,却无丝毫生分,它用顽皮的小手,拨乱“我”的头发,又将尘土与细碎的草屑撒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这是风的活泼;和煦的春天,让“我”舟车劳顿的身心疲惫顿消的,是它温存地拥“我”入怀和“温软的小舌头”的舔舐,这是风的亲切;萧瑟秋风中,弥漫着浓郁的收获的味道,那幽微的香醇伴着劳作后的喜悦,令人不免流连辗转,沉醉其中,这是风的淳厚。
  无形的风能够在文中变得可见可感,要归功于作者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用顽皮的小手……”)、比喻(“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排比(“庄稼在风中拔节……”)等修辞的迭次而出,在增加了文章语言文字美感的同时,也让读者如临其境、似睹其形。
  乡思,作为一种长久绵延的情愫,在历代文人笔下被描摹得或甜蜜,或艰涩,或厚重,或清淡。而作为载体,有清幽的小河,也有巍峨的大山,有母亲倚门守望的身影,也有父亲纵横额头的皱纹……本文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乡村的风”,并在其中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深沉热爱,有对给予自己款款温情的故乡的由衷感激,有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拳拳敬爱,有对故乡纯朴风土人情的虔诚赞美,更有对自然的亘古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源自内心的敬畏。
  细品文章,不难体味到作者对“老家豆村”的人和物(以至于风)的那份深情,那份长久萦绕心头的挂念,这些都彰显着一颗赤诚火热的赤子之心。
  “我”从豆村带回的小枣树的长进缓慢与牛鼻凹里那棵歪脖子黄栌后来成长为“豆村的一个标志”的对比,皆源于一个原因:风。作者也顿悟: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而父亲此时也变成了一棵树,“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支拐杖”,但只要有飘忽不定的风从他饱经岁月沧桑的身躯掠过,他就在演绎着那段只有“我”才能读懂的故事。
  乡村里的诸般事物都与风息息相关。岁月轮转中,只有土地与风坚守着一个历久弥新的传说,传说中,“风是乡村的魂”的故事不断延续,乡风乡情乡景中,一幅和谐温婉的图画徐徐展开。
  一如作者所言:“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原题及参考答案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答: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答: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答: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