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若梦
作者:罗婉真
过去,起码有十年的时间,父亲是在他的书房里度过的。出身乡下贫农家庭的父亲,早年并没有很好的环境可以读书,他的学历只有高中毕业,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就待在二哥的照相馆工作。与母亲结婚之后,他决定投身中医特考的行列,接着就像古时候寒窗苦读的读书人一般,苦读着中医特考的书籍,然而,并不是很会念书的父亲,总是在特考中一次又一次失败,并且遭受愈来愈多冷言冷语,但,他依然在小房间里继续啃着他的书页。十年如一日。
十年,如一日。
“十年”这两个字嚼在口中,很轻松地就可以嚼烂并且吞下;也像电视连续剧的剪接,在换个时空背景时,只消打上个“十年后”那么简单。然而,这两个字放在我对父亲的记忆里,却是一个充满疑问而冗长的十年。十年间,父亲年年在中医特考中落榜。有时候,我会问母亲:为什么父亲不像其他人的父亲一样到外面工作,只是在家里念书?“你父亲在为了一个很困难的目标努力,我们要支持他。”母亲是这么说的。“那是父亲的梦想吗?”年纪还小的我这么问母亲,母亲没有回答,只说等父亲考上中医特考之后,我们就可以过比较好的生活。然而,每每当我看见父亲蜷缩在书房的角落,靠着并不十分明亮的日光灯读书,我总是在心里问着父亲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用在书房念书,而能像其他人的父亲一样,在假日开车带全家出游。
但,那时我们家其实穷得连一辆汽车都买不起。
“父亲”这两个字的意义,在别人家也许是个确切的名词,一个支撑全家的名词。在我们家,支撑全家的,却是母亲。每个月,母亲帮客人刻印章并且骑着老旧的机车送件给客人,我们家就靠着母亲赚的微薄的两三万块维持。生意不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许只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其余的就得向母亲的姐妹们借贷。母亲陆续向娘家的姐妹们借贷了几百万。有时候跟着母亲把刻好的印章送件,母亲会这么跟我说:“你父亲每次都只差一点点分数就考上了,再坚持一下,他就会达到他的目标了,我们家的生活就会好转。”当母亲这么说的时候,我总觉这些说法真是似曾相识,就像我在故事里读到的那些十年寒窗的举人们的妻子会讲的话。然而,母亲的话,却让我深信不疑着父亲最大的梦想就是考上中医特考吧。父亲的梦想若是有朝一日能达成,他会海阔天空,我们家也会随之海阔天空。
但,父亲连续好几年都以两三分之差落榜,在那几年,我常常看见他踱步在书房,来回叹气。我那时竟对这样的情景麻木了,甚至怀疑起父亲的能力到底有没有办法担得起这样的梦想?如果这是父亲的梦想,为什么会让我感觉到这么灰暗?在书房里生活的,到底是不是个实际的生命?有好多年我都在这么冗长的疑问中看着父亲在书房的身影,这般问着。
我唯一一次看见父亲飞扬的面容,是在母亲因为送印章给客人而摔断手的那一年。那年,父亲又一次只差了一两分而落榜。不久之后,母亲因为赶着在客人指定的时间送刻好的印章到客人手里,匆匆忙忙之下,在楼梯间滑跤而摔断了手。母亲因此开刀取出了碎裂的骨头,少了那块骨头,母亲的右手自此再也不能伸直。在母亲受伤那段日子,我第一次听见父亲说不想考了。听见父亲这么说,开完刀刚出院,手还包着绷带的母亲没说什么,淡淡地问父亲有什么打算。“画画吧!二哥说我的画他可以帮忙卖。”父亲说。而后他从橱子里拿出一些沾满灰尘的画作与画具,我才想起以前印有斗大“山人画室”却被我拿来涂鸦的废弃名片,原来是父亲早年的梦。隔两天,父亲上街添购了些新的颜料与画具,回到家里就开始在他的书房架起画布作起画来。有时候我会进到父亲的书房,看着他打草稿、构图、上色,父亲作画时的神情,像是一种美丽的矛盾──我感觉到那虽然是他最失意,却也是最飞扬的一刻。父亲在那时候不停地作画,也通过他二哥的帮助卖了几幅。印象中,他每完成一幅,就会兴高采烈地向母亲与我解说:某某画是以油画颜料仿水墨笔法画成;某一幅作品是农村风光写实,画的时候还想起了儿时的记忆呢;刚画好的这幅作品,看起来像不像梵谷的“星夜”?……
那时候,我真正感受到父亲的梦想,其实或许并不是那十年里在书房追逐的梦。
父亲画了一阵子之后就又搁笔了,他最后还是决定再试一次。考不上,就真的就此收手。隔年他真的考上了,考上的时候,父亲整天欢喜若狂。一向数落父亲的亲戚们,居然也合送了一块原木匾额,上面书着:“妙手回春”,父亲还风光地在受匾的时候照了张相,但那时他只是刚考上,还没正式执业呢!这样的匾额,无疑是个锦上添花的讽刺。之后,他步上了成为一个中医师的路,这是他在书房里筑了十年才筑成的路。然而,从事中医之后,他却常常凝望挂在墙上的自己的画作,那是在母亲受伤那一年画的,也是父亲很欢喜的一幅,因为舍不得交给二哥托卖,就自己留了起来并且裱框挂在墙上。父亲常常会拿抹布拂去上面的灰尘,像疼爱孩子般怜惜地看着。墙上的那幅画,对父亲而言,就像是一个被框起来的梦,更像一个被框起来的人生,只能够静静在角落仰望并且遥想。“国中的时候,美术老师看了我的作品,一直很欣赏我,还鼓励我去考美术系,考大学的时候,我第一志愿是师大美术,可是考运不好,只差了五十几分就上了!不然我现在就是一个美术老师了!”父亲曾经这么对母亲提及那个艺术的梦。“五十几分?五十几分就已经差多了!”母亲却直接了当地回了一句。而后,父亲就会呵呵地笑,没再说什么。但,我知道,年轻时的父亲对美术的憧憬,其实并不能以联考录取分数的差距来衡量。
我常常在想:其实父亲一直很想成为一个画家的吧。年轻时,家里没有人也没有那个能力支持他的梦想,他的梦想因而被现实节节逼退,最后只能够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儿,潜伏在一个隐隐的角落。他的人生总有些什么好似完整却又不完整的部分,完整的是那些梦想的沧桑与不曾完全遗忘的热情;不完整的,或许就像挂在墙上的那幅画,只能在午夜梦回时停立凝望起那些被框住的色彩。然而,不管完整或不完整的碎片,这些总是在他若梦的人生中使他来回沉吟、踱步。
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迷离,触摸不着,却都是翩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