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作者:孙伯奎
一、由彼及此法
任何一首诗,根据写作内容的不同,都有自己的选材角度,进而在题材上有了自己的类属。俗话说,言为心声。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也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内心感想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在理解一首诗时,就要从题材、背景、作者等角度去作比较、分析。分析眼前这首诗在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已往曾经赏析过的哪些诗有相似相关之处,并调动头脑中的记忆储存来与此诗作比较,看是否可以用已有的评价术语来对这首诗作出分析评价。
例如一道高考模拟题。阅读一首宋词,回答问题。词是黄机的《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词下边有注释,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通过注释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朝廷支持投降派,一味妥协退让,压制打击主战派,很多的爱国志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与此相同背景下的诗词,课本上我们学过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同样处境中的爱国志士,他们抒发的情感会有相似之处。这道模拟题有一问是:结合词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如果考生能据此词的背景联想到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叹,以及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遗憾,然后稍作一番比较分析,组织答案并非难事。“草草兴亡休问”,“休问”表面看是不要问、不去问,但作为一名爱国词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心思。这样说的背后,正是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却受到打击排挤,致使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而内心痛苦无奈,感慨万端,以致泪雨滂沱“功名泪,欲盈掬”。
阅读理解中常用到的一个术语“知人论事”,就是说若想知道某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作者的了解相当重要。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思想性情、人生追求、生活趣味在他的作品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要解答这个问题,揣摩本诗的意境很重要,但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情、创作风格去揣摩眼前的诗作也是个好方法。此诗的作者王维在仕途的后期,开始厌倦官场,向往宁静、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反映到诗中往往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如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过香积寺》的意境也有类似的特点,结合注释揣摩意象,再现画面,然后再反过去推敲眼前诗的字句,就会较准确地找到“诗眼”分别是“咽”、“冷”。然后再结合诗句,按照意境的特点作一番分析: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二、由己推人法
古语云:三分诗,七分读。也就是一首诗只有读者真正懂得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当成作者,那样诗歌才能读得生动感人。同样,人类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感情的群体,在特定的情境下,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呈现往往具有出奇的相似性。比如,在离别时,人们大都忧愁伤感,依依难舍,离愁别绪溢满胸怀。这种情绪并不会因时代的不同,空间的转换而有多少变化,正如柳永在他的《雨霖铃》中慨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据此,我们在理解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时,不妨发挥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身临其境,由己推人,你在此境中的心理感受,可能也就是诗人要表达的心理感受。
又比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一首唐诗,完成(1)~(2)题。诗是赵嘏的《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对于第(1)题中的赏析选项,要想做出准确的评判,首先要对面前的诗在体裁、写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个大致的理解分析,其次便是用理解分析的结果和各选项去作比较,从而作出取舍。就这首诗而言,从题目的特征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它的体裁,尤其第(2)题中和崔护《题都城南庄》比较方面的暗示,帮助我们很容易确定这首诗的体裁、内容和写法。本诗属于一首怀旧念人的诗,由眼前景物写起,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而此类诗大多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伤。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当我们故地重游,而往昔同自己并肩携手的人却不在身边,独自睹景念人,思接以往,自然会生出很多的感触,而这些感触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依据这种体验去以今推古、以己推人。参考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①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②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写法:①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②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总之,由彼及此法是用储存的知识解决问题,由己推人法是用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寻求答案,我们真正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有时还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我想只要大家多做生活、学习的有心人,那么高考诗歌鉴赏这看似深奥的题型也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