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声停处 意万重

作者:许志宏




  中华民族是个含蓄内向的民族,虽然中国美学的“诗言志,歌抒情”讲的是艺术情感的表达,但同时又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耐人品味的美的情感,是含蓄的情感。既然不能够酣畅奔放直接表达,那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时,人们自然会借暮云流水,凭晨曦月光来互诉衷肠。窗外的莺莺能被窗内泉流淙淙的琴音吸引驻足倾听,禁不住赞叹:“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这是暗示,它是戏剧舞台上的花旗彩饰,它是影视画面中的旋律伴奏,它是琵琶女指尖上那一缕萦绕了千年至今未停的弦音啊,那别样的内涵只有凭你的心去想象。
  第一种暗示,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情。不必说“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诗句,已把少女面对心上人想引起他注意又怕被察觉的情态勾画得惟妙惟肖。就是在一般的送别诗中,我们的古人也喜欢用暗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寻常的细节,一旦被诗人捉到了,就会给人无边的想象。
  第二种暗示,环境描写。写诗如画画,讲究“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例如唐朝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前三句,先描写村外风光山明水秀,再说丰收,再说村内各家虚掩着门,六畜兴旺,后说天色晚了,春社刚散。看似都不是正面写春社的活动,可是仔细琢磨, 又都是在写“社”热闹 ,村人正因为丰收富庶才大办社日。太阳快落山了,社才散,(社庆祭祀一般是天亮就开始的)。家家户户扶得醉人归,这最后一句,还是侧面来写,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态典型细节,留出想象空间。用笔始终在外围,就像涂抹绿叶为衬红花,而红花也只给个花骨朵儿,花儿怒放的美——社的兴盛让人去想。
  第三种暗示,言在此而意在彼——“多少事,欲说还休。”现实中有些话永远出不得口,但又不得不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看似男女情事的诉说,却是诗人忠于朝廷拒绝藩镇相邀的托词。
  读诗每到此处,常令人澎湃无语。“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也许心中藏有重洋,流出来只是两滴泪珠……”我们的古人没说的远远比说出的多,我们要品味那言外的蕴藉与隽永,去体会种种的暗示,“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