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实词推断的方法
作者:宋庆民
即使如此,除了课内积累的迁移之外,还有一些技巧需要去掌握和运用,以求在牢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更快更准地去阅读理解。
古汉语实词表意丰富,词语的多义性给文章写作和表达带来了方便,但是给文章阅读增加了难度,在文言文阅读或解题过程中,落实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十分重要,往往也颇费周折,本文具体介绍一下推断实词含义的一些可行方法。
1.以形析义法
词语的理解往往强调语境,但对于极生疏的词,即使理解再充分也往往难以做出判断,还得从词语本身打开理解的缺口。有些词字形较复杂,课内没接触过,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果断冷静地解决难题,需要以词意推断技巧为后盾。
具体思路就是以形析义。这种做法其理论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按照构字方法进行表意方面的推断。
例1:“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何远传》2006年全国卷)“糗”字形繁杂,毫无印象,这时就需要冷静大胆的推断。按照形声字结构,若“米”表意,则本字与食物有关,然后联系语境中的水,可大胆断定,这个词是一个表食物的名词。糗:译为“干粮”。
例2:“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盂尝传》)句中“籴”字较生疏,没有课内积累,根据字形结构“人”与“米”组合,推断大致为“买米”意,再联系语境中“贸”字也与“买卖”有关,综合起来,可推断“籴”大意为“买粮食”。此句也就可以通顺地理解过去了。
2.同义反义互补法
古汉语往往讲究词语结构的对称性,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上下旬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例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应解作“困惫”。
3.成语联想辅助法
成语源于古代汉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在平时学习中,也可以用成语与古汉语句子互为印证,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速”在此句中为动词,含义为“招致,招来”。为了加深印象,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人)进行理解,既可促进古文学习和理解,又能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例6:“民有犯法,皆宽贷之,饥民爱之,不忍流去。”(《新五代史》)其中“贷”字含义的推断,可依据成语“严惩不贷”中“贷”为“宽恕”意,再结合语境中“宽”字的含义确定此处为“宽恕”意。
例7:“城之不拔者二耳。”(《史记·田单列传》2001年全国卷)“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和“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被攻取”的解释是正确的意思。
4.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束推断词义)
汉语词语结构是按一定法则组合的,文言词也是如此,遵循词语组合法则领悟词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8:“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咨诹”显然是同义并列(同义复词),“咨”为“咨询”、“询问”,而“诹·即与“咨”同义。
例9:“未尝有喜愠之色,唯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晋书·陶潜》),其中“喜愠”,由下文推知是反义并列(反义复词),“愠”的词义即可领悟为“含怒”、“生气”之意了。
再举两例:
例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语文读本《赤壁之战》)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疲敝”为同义复词。
例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其中“殂”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崩”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死亡”的意思,“崩殂”为同义复词。
其他方法,如“语境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等等,较好掌握,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