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知识运用与训练三则
作者:佚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2004年全国卷Ⅱ)
老家 孙 犁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大大,有时鞋大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采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喧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寰巢,游于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⑩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11]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道,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12]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于,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13]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4]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从文章结构角度设题与解答
1.文章①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能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2)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2.简要概括③④两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两段说明不想再回家的原因,与前文构成突出,推动文章向前发展。结构:与上文的深切思乡形成强烈反差,构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
3.文章⑥⑦两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段追述行居无定、流落异乡的一生,表达了无限的伤感。(2)承接上段疑问,是对梦中思念故乡的原因的探求。(3)为下文表达对故乡难以割断之情的铺垫。
4.文章⑨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2)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3)作者抚今追昔,描写物是人非的老家,表达了内心深沉的悲凉情绪。
5.联系上下文,请分别说明②⑤⑧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个自然段上承下接,相互呼应,构成了文章的情感主线。②段,承接上文的思乡梦境,下文转向对不想回家理由的追述,使前后文衔接自然。⑤段,呼应思乡的梦境,使文章回归主线,同时,利用设问,使内容转向对一生行居无定的追述。⑧段,呼应前文思乡的内容,并且总领下文思乡的内容。
6.谈谈文章用“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这句话来结束全篇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作者对老家房屋早晚要拆除的命运的叹息与无奈,深深感染读者。(2)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催人思索。(3)深化了思乡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试题。(2004年福建卷)
书 朱 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宇: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殊色的印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