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作者:佚名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知:主持……工作
B.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按:按住、隐瞒
C.事遂寝 寝:停止
D.肩舆迎侍,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异时宗子所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良乃入,具告沛公
C.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则阴邪不能构害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
①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②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③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④臣下毁誉,多出爱憎
⑤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⑥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工作时,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敢于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他认为也应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凡所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与范仲淹有矛盾,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
二、把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清端公瑸,释褐归里,讲学五年,足迹未尝入公门。每谓“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尝举此入对,圣祖嘉之。(1)士未有未仕时,律身不严,而居官能以清廉著闻者,觉于公益信。后公令古田,调台湾,督川学,巡台厦,开府湖南、福建,孑身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2)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圣祖目为苦行老僧,又曰:“从古清官,计无逾瑸者。”盖公之壁立千仞,与张清恪之“天下清官第一”,均邀圣许,(3)斯真泰、华两峰,同标峻绝矣。
(节选自《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1.士未有未仕时,律身不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真泰、华两峰,同标峻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巡察)
2.D (D.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连词表转接,却、可是。A.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B.副词,表先后,于是、就。C.介词“到”)
3.A(“遇事敢言”,包含“遇事”、“敢言”两点内容,②③完全符合条件,第⑤句也是当皇帝谈及“卿所当慎”时,他立即劝戒皇帝用人要公正。第①句写吴育拒绝宦官的无理要求。第④句不是吴育所说的话。第⑥句写吴育的“行”)
4.C(“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文中没有信息)
二、
1.读书人没有做官的时候,没有人不严格约束自身的(关键:仕:做官;律身:约束自己)
2.他的清苦生活有为一般人所绝对不能忍受的地方。(关键:为……所:表被动,可不译;万:绝对;堪:忍受)
3.这两个人真的像泰山、华山两座山峰一样,一同标明了廉洁人生的高度。(关键:斯:代词;泰、华:作比喻;标:动词)
参考译文一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父亲叫吴待问。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是第一,考中甲科。连续主持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来来往往索要财物,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开列出具体数目,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索要牛驾车,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互相提醒警告,不敢胡作非为。
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做了苏州通判。庆历五年,授予右谏议大夫和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大臣,其危害则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