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好心的回报

作者:王中云




  石根是一个船工,在黄河边往返摆渡送客。他心里有杆秤,大凡老弱病残者过渡,他一律不收费。虽然会被别人误解,但他不为所动,一如既往。
  这天晚上,石根在睡梦中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开了门,一个中年人神色焦虑,对他说自己是镇中心医院的大夫,对岸有一个垂危的病人需要急救,能否马上送他过河。石根问怎么不就近找人摆渡,大夫说找了几个都怕出事。
  这天晚上没有月亮,只有几颗寒星闪着微弱的光。而黄河这天正值大汛,波涛汹涌,在这种时候绝对是禁渡的。石根虽然渡技不错,却也从未敢在这种情况下出船。石根没敢一口应承下来,心里十分犹豫。
  大夫一看他不像先前那些船工一口回绝,有所松动,忙央求起来。
  石根最受不了人家说软话,一横心,低沉有力地从牙缝挤出一个字:“走!”
  黄河边涛声隆隆,河流似一条巨龙上下翻滚,气势夺人。大夫不由吸了口冷气。
  上了船,石根让大夫抓紧船帮,小船就向对岸划去。小船在波涛中上下起伏,如同风中摇摆的树叶,身不由己。石根心里有些后悔,但他还是咬紧牙关,使出了浑身解数,借着黯淡的星光,睁大双眼,紧张地注视着河面,回避着急流漩涡,双手拼命地划着桨。小船在急流中艰难地行进着,大夫紧张得几乎昏过去。有好几次差点翻了船,幸好半个小时后,船顺流漂到对岸……
  一星斯后,那个被石根渡过河的大夫,又去黄河对岸出诊。几家渡船,他专挑了石根家的。他对石根说,那天如果不是石根伸手相助的话,那个病人就没命了。
  大夫表示十分感谢。可石根听了,没动声色,问道:“你是不是给天岭中学一个学生治病?”
  大夫奇怪道:“你怎么知道?”
  石根激动地说:“昨天我儿子放假回来,说起了这桩事,我一听就知道,那天你过河抢救的是我儿子!”
  
  朴实的人生观
   ——《好心的回报》导读
  
  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是浑然天成、顺理成章的,它给人以整体的韵律美。这个故事似乎很老套,讲的是因果报应的事。其实,往深处想去,它是在提倡一种比较朴实的伦理观。石根这么做并非偶然,文中多处交待他平时为人的准则。尽管只是一个“船工”,却心中“有杆秤”,“大凡老弱病残者过渡,他一律不收费”,即使遭别人误解,仍“一如既往”。这样的处世观,朴实,却透着人性的光辉,在现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那个黄河大汛的无月之夜他完全可以拒绝大夫的要求,这并不违反他平时为人的准则,但他“受不了人家说软话”,“一横心”就出发了。经过了万般艰难之后,船到岸了,故事即使就这样结束,石根这个人物也已深入人心。可作者却于不动声色中写出,那夜冒险渡河救的人就是石根“自己的儿子”,似乎在告诉读者付出后得到的回报将是丰厚的。但这偶然的回报却又是必然的,石根朴素的为人处处闪耀着光芒。我们生活的世界日趋繁华,人们往往迷失了自己,尤其像故事中“黄河大汛”一类的考验,更能显示出人的本色,要涉险过关,得靠自己平时的修身与励志。
  文章语言简洁、平实,却丝丝入扣,没有激昂动听的话语,没有深刻艰涩的道德说教,在冷静从容的叙述中,自然显示人生的奥妙。全文意味悠长,令人心头一惊,扪心自问:我能像石根一样闯过那“黄河大汛”吗?
  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是从平民的视点出发的,跟现实人生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它必将赢得大多数普通人的喜爱。在关注现实人生的追求中,小说获得了艺术的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有拥有了一份坚持,才能坦然面对人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