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考前作文复习刍议

作者:翟凤举




  在作文复习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倘若在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指导得法,尚有挽救的余地。特别是审题、立意,无疑是学生作文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软肋。从某种意义上讲,审题正确与否,决定着作文及格与否;立意是否高远,决定作文得分高低。下面,就所教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作举隅性的说明与探讨。
  首先看一则以“礼”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做人,讲究彬彬有礼,谦虚礼让;交往,重视礼尚往来,礼貌待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典礼,婚礼,送礼……
  请以“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尽管材料列举了与“礼”相关的事例,但仍有不少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出现偏差。
  
  [误区列举]
  1.狭隘地将“礼”看成物品,不能正确理解“礼”的内涵。从广义上讲,“礼”可以是物质交往,可以是精神需求。可以是干渴时的一杯水,节日里的一束花,也可以是孤独寂寥中的一个善意的微笑,病痛煎熬中的一个安慰、鼓励的眼神。
  2.谈“礼”色变,给“礼”涂上暗淡的色彩。受舆论、世风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写社会上请客送礼,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不能否认,这是群众切齿的公害,学生能切中时弊,自然是好事,但是借机泄私愤、发积怨,用辱骂、不满、仇恨来代替摆事实、讲道理,缺少积极、健康的意义,终究有失偏颇。生活中,同学之间相互赠送生日卡,寄托美好的祝愿;教师节送老师一句问候的话语,增进师生的感情;朋友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都是正常的交往,“礼”的表现。写作的关键是不要囿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要提升话题的立意高度,拓展生活的层面,升华思想情感的境界,让自己的文章有厚度,有质感。
  接着看另一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足球比赛上,甲队技战术运用得当,队员技艺高超,表现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他们就是得势不得分。乙队虽然处处被动,但他们抓住仅有的一次机会就破门得分,取得了胜利。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甲队教练说,虽然我们失利了,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的队员表现出高超的水平,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乙队教练说,虽然我们在场上的表现未能尽如人意,但毕竟我们获得了宝贵的三分,赢得了比赛。
  足球比赛如此,生活中许多事情也如此。对于过程与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以“过程和结果”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是由一次足球赛的得失引出话题——过程与结果。
  
  [审题导引]
  提供的材料给我们许多启示,如果再简化其中的有效信息,便可得知:甲队得势却败北,乙队抓住机遇而取胜。透过材料的表层意义,此话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命题,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问题。过程,就时间而言,可以是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的始末;就性质而言,可顺势发展,可逆向转变。而结果,也可顺理成章,或事与愿违。总之,过程导致结果,结果源于过程,二者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中总包含着诸多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不断运动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矛盾便会转化,结果也会不同。
  
  [立意列举]
  1.过程是长时间的涂涂改改,结果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2.用过程求证结果。
  3.蓦然回首,结果竟在灯火阑珊处。
  4.过程是十月怀胎,结果是一朝分娩。
  5.只求结果,不问过程,是空想。
  6.但求过程,莫问结果。
  
  [误区列举]
  1.将二者比喻成鱼与熊掌的关系。
  2.将二者理解为大与小、主与次、轻与重的关系。
  3.艰难的过程却毫无结果;轻而易举产生结果而没有过程。
  4.误将英雄救人理解为过程,忽略了是平时品格的养成造就了义举。
  5.随意叙写一件事,结尾生拉硬扯。
  再看一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句话:“蜗牛之所以走得慢,是因为它不舍得放下家室。”
  “舍得”,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但如果把其中的“得”读作二声,这个词就会变成一个短语,产生新的含义,富有发人深思的辨证意味。若再去联系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感悟。
  请以“舍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此题设计漂亮,从命题的潜在意义、难易程度上讲,都无可挑剔。
  
  [审题导引]
  材料开头先引用谚语,旨在说明人若有负担、包袱,就进步缓慢。接着阐明“舍得”的两个意义:1.整体理解为一个词,意为割舍、不吝惜;2.看成一个短语,即舍与得。根据谚语提示,挖掘“发人深思的辩证意味”可知,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要想进步,就得轻装上阵,即释负求进,舍小求大。舍为因,得为果。有舍必得,舍得统一。再按照材料指向,将话题与具体生活沟通,找出本质上的相似点,然后确定舍去什么,得到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意”。显然,命题者意在要求学生依照对“舍得”的第二种理解作文。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在审题立意上陷入两大误区:
  一、曲解话题,界定不明。表现为:
  1.舍弃家庭、亲情、爱情等。如孩子出走舍弃家庭的温暖。父母离异狠心抛弃子女,清政府腐败割让香港等。
  2.理解片面,不能正确阐释二者的关系,只写其中一个概念。如:舍弃是一种智慧;学会舍弃;我们应该得到等。
  3.混淆概念。如:付出必有回报;艰辛的劳动收获硕果;放长线钓大鱼;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狐狸贪得无厌被毒死等。有的同学还将此话题内涵混同为“得与失”。“得与失”是得到不曾拥有的而失去原来已有的;而"舍得”是先舍后得,因舍而得,舍弃已经拥有的,得到未曾有过的。
  二、议论空泛,脱离实际。
  学生写议论文,大多一味堆砌材料,全部用罗列事例来代替思辨分析,忽略了联系实际,缺乏论证力度,显得内容单调。诸如昭君出塞换得国家安宁,文天祥舍生取义,鲁迅弃医从文拯救灵魂,战争中的舍卒保车等材料,确实丰厚而有底蕴,是对“舍得”的最好诠释,较能透视出作者立意的准确性。但是,这些事例只能支撑观点的正确性,而好的文章应该有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推导过程,需要把观点进一步提升和强调。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也需要解决,这也恰恰是作文的重心所在,最能体现写作的水平、能力。殊不知,没有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文章还有什么深度和广度?还有些情况是一些学生对所选材料不进行优化整合,材料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而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在正确观点的统率下,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说理雄辨,饱含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审题意识淡薄,不慎思、深思就草率下笔,便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偏题、离题现象。万事万物皆有其法,审题立意亦然。思考问题的症结,下面给出一些有效途径和方式,供同学们参考。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