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作者:张红艳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性试题中,社科文打破了自科文一统天下的格局,近两年全国以及其他各地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选择社科文作为材料的占了近三分之一,2004年有“白鹤梁”、“茶马古道”、“咖啡和茶”、“中国报业发展状况”,2005年有“中条山的地理意义”、“戏剧与戏曲”、“剪纸艺术的发展”、“文化的含义层次”、“七音十二律渊源争议”,因此掌握一些社科文的文章特点和相关的考查内容、设题形式、解题规律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文章特点来看,近几年,高考社科文材料往往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研究动向,涉及“和谐社会”、“文化反思”、“历史考古”、“人与自然”、“人文地理”、“艺术发展”等热点内容,人文性更强,亲和力更大,学生更易于接受。
  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纲要求基本保持不变。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通常测试考查以下四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句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考点内涵逐渐扩大。传统自科文命题的考查点主要侧重于两点,一是理解与辨别,二是提取与推断。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同游戏规则,学生熟练掌握后筛选出真假信息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不利于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以2005年为例,高考试题在考查以上能力的过程中,在保留传统设题点的同时考查重心发生了偏移,侧重于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并且“信息筛选”考点的内涵在逐渐扩大,社科文材料可能更适合这种发展趋势。
  在设题形式上,高考社科文阅读客观性试题基本沿用自科文的形式,但有趋向多样的迹象。传统阅读设题形式,一般设置三个或四个选择题,但最近两年,题型日趋多样化,比如,江西试卷通过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无疑也暗示着社科文阅读设题的思路和走势。同时,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增加了主观题的考查形式。上海独立命题之后,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开了主观题考查的先河,北京卷紧随其后,也增加了主观题的分量,这可能是高考社科文阅读试题命题的一个方向,因为这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多以社科文为主。
  在社科文阅读题的解题规律上,要把握如下几点:
  1.熟练掌握和借鉴传统自科文的解题规律。
  解答高考自科文的解题思路是:整体阅读——精读选项——找准区间——仔细鉴别——比较排除——确定答案。解题的一些具体措施:咀嚼字词、把握关键句、排除病句、辨别干扰项等。关于干扰项的设置大概有以下几种: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模糊范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弄错时态等。
  必须熟练掌握这些传统的解题方法,这样在解答社科文阅读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2.适当迁移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社科文阅读更侧重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围绕阅读目的,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符合要求的信息,并将相关的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整理出明确的答案。
  首先,应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解读,写了什么(文章的话题),怎么写的(结构层次),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对于现代文阅读的主观试题,客观试题不会考得太复杂,所以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的方法还是比较容易的。
  其次,运用适当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相对于自科文,社科文试题涉及的范围大、干扰信息多,这就要求考生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的方法,分清信息的有无、主次、前后等关系,按照题目要求用合并法、代换法组织答案。
  同时,根据文章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完成一些开放性试题。2005年上海高考试题第五题: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试题非常新颖,开放度极高。但是考生在想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围绕文章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再创造。
  
  [强化训练]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化和文明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承担了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重任,《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势之猛,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猝不及防。它造成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文化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背景下获得通过的,它确认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的两重性。公约生效后,各国自主制定和保护文化表达方式多样性政策有了保障,在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内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有了保障,它尤其为支持弱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这项行动,教科文组织的绝大多数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意思是:一般说来,文明的出现在前,文化的发展在后。
  B.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是能够不断发展的。
  C.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双重属性,所以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是很难区分高下优劣的。
  D.《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A项中,“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在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国家之间文明和文化有先后之差别”,因此A项错误;B项中信息在第二自然段,理解“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的含义,分析第二段,作者将“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类比,从而得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多样性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因此B项错误。C项前后句子之间无因果关系,出题人强加因果。
  2.下列论断没有表述“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一项是( )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