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谭司同
作者:夏可军
(选自《饮冰室合集》)
[注释]
①任记篡之役:担任编辑的工作,②私淑弟子:指仰慕其人,愿奉其为师而没有直接受教的学生。③需次:或称待次,候补。需次全陵者一年,指在金陵候补一年。④衍绎:即演绎,发挥。衍,演。
[阅读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二项是( )
A.少(倜傥),有大志
倜傥:洒脱不拘
B.(善)剑术 善:擅长
C.(益)发愤提倡新学 益:增多、增加
D.(冥)探孔、佛之精奥 冥:深入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父妾所虐 ②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
B.①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 ②任记纂(之)役
C.①刘大奇(其)才 ②睹(其)丰采
D.①会刘(以)养亲去官 ②然终(以)巡抚拘谨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谭嗣同关心国事,积极投身变法维新的一项是( )
①少倜傥,有大志 ②察视风土,物色豪杰 ③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 ④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 ⑤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 ⑥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嗣同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怀大志,能文能武,他的才能已可见一斑。
B.谭嗣同花费十年时间,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区,观察了解风土人情,访求英雄豪杰。
C.谭嗣同非常赞成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
D。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所作所为持肯定态度,在叙述的同时,无不流露出赞赏之情。
5.把以下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②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参考答案]
1.C(益:更加,副词)2.A(①为:介词,被,表被动。②为:做。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谭嗣同。D.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3.D(①指谭嗣同少年时有志向;④指“天下志士”的行为)4.B(只走了全国部分省区,“所有”一词不当)5.①深通各种书籍,善于写文学,喜好侠义,擅长剑术。②然而最终因为他的父亲谭继洵巡抚过于拘谨,不允许他到远处游历,所以没有能够实现志在四方的心愿。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怀大志,深通各种书籍,善于写文章,喜好侠义,擅长剑术。他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之职。(谭君)年幼时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老婆虐待,受尽孤臣孽子的痛苦,所以小心谨慎,深谋远虑,而德行、聪慧、道术、才智一天天增长。二十岁时,在新疆当兵,在刘锦棠的幕府里作客。刘锦棠对他的才能大为惊奇,将要把他推荐给朝廷,恰逢刘锦棠因为回家奉养父母而辞去官职,没有结果。从这以后十年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等省,观察了解风土人情,访求英雄豪杰,然而终究因为他的父亲谭继洵巡抚过于拘谨,不允许他到远处游历,所以没有能够实现志在四方的心愿。 自从甲午战争后,更加发愤提倡新学。首先在浏阳设置一个学会,聚集同志者讨论研究,磨炼自身,实际上就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当时南海先生康有为正在北京及上海倡导成立强学会,天下志十聚集响应。谭嗣同于是从湖南顺江而下,到上海,去北京,将要去拜谒康有为.而康有为恰好到了广东,没有能见面。(当时)我正在北京强学会,担任编辑工作.起初和谭嗣同相见,把南海先生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策略计划告诉他,就非常感动,非常喜悦,自称是私淑弟子,从这以后学问见识是一天比一天进步。当时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刚刚签字,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稍振作起来,谭嗣同则是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海内的有志之士,目睹他的风采,耳闻他的言论,知道他不是平常的人。因为父亲的指示去做个候补知府,在金陵候补一年,闭门静心读书,深入地探求孔子学说和佛家学说的精深的道理,融会贯通许多学问家的重要思想,发挥南海先生的宗旨,写成《仁学》一书。又经常到上海和同志们商量学术问题,讨论天下大事。
(甘肃 夏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