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旷达平易 安详恬淡

作者:黄蔼北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与毛维瞻》
  晚明、清初,似张岱为主的文人以东坡为楷模师表,提倡写小品散文。其实,他们虽努力实践,但造诣火候是远不及苏轼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所写的诗词、散文,要比以前的显得自然真诚,朴实动人,而且旷达平易,安详恬淡。日常生活中听写的那些不拘时地、信手挥就的小品文,如《书临皋亭》、《与毛维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择地皆可出”。
  
  一、信手拈来,纯真自然
  
  苏轼真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散文往往信手拈来,显得纯真自然。像《书临皋亭》中“酒醉饭饱”这样的大实话,《与毛维瞻》中“想当一笑也”这样的大真话,乍看上去好像率意为之,可细一想我们就知道,东坡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身贬黄州,虚职无事,只能将时间“打发”在看风景上面了。
  “倚于几上”是古人的一种午休方式,就是伏案打瞌睡。不过东坡没有睡熟,头脑似乎还有知觉。闲得无事可做,便抬头望望,看见了“白云左缭”;再低头看看,又见“清江右洄”。自然景色如此美丽,就不必关门闭户。户外云与水之间的林峦涌入眼底。
  《与毛维瞻》是苏轼写给朋友毛维瞻的短信。“岁行尽矣”很实在。一年将尽,风雨凄苦,纸窗竹屋,只有青荧的灯火相伴。这显然是一个幽冷凄清、百无聊赖的夜晚。作者偏偏又处于万籁俱寂的孤独之中。这大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语)的景况和味道了。既然这么寂寞、清闲,肯定是毫无情趣可言了。
  写物着色,两篇散文仅仅寥寥数笔就描述得生动有趣,纯真可爱,苦中有闲,乐里带忧,景中有情,境里寓意。
  
  二、简短灵动,意趣横生
  
  简短含蓄,脍炙人口,无任何斧凿痕迹,是这两文给我们的第二种感受。但是,散文虽然简短,却能如实而具体地展示作者当时的心态。《书临皋亭》里的主人公此时并没有人静更没有入睡,只是吃饱了想打瞌睡,可是大脑并没有完全休息,便呈现了“若有思而无所思”的精神状态。他感到大自然对他太优厚了,能让他这样无拘无束地领略户外风光,给他以如此闲适恬静的环境。自然,他想到了《孟子》里“万物皆备于我”的语意,觉得万物都是为自己准备的,自己可以尽情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苏轼的心情与外在景象结合在一起了。
  “无所思”是《书临皋亭》主人公闲适安静心态的展露,那么《与毛维瞻》的主旨句则是“时于此间,得少佳趣”。主人公在与朋友叙述景象时,感受到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内心平衡。被贬黄州后,东坡很可能穷愁潦倒,被人曲解。作者却能面对不利环境,勇于向外界寻求“佳趣”,不因离群索居而跌人颓唐,不因远离朝廷而无所事事,而是在“尔为尔,我为我”的境界中终于寻求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慰藉。
  小品散文追求的效果就是言简意赅。苏轼以其实践证明了这一创作真理。
  
  三、物我一体,安详恬淡
  
  受儒、道、佛种种思想的交错影响,东坡一生思想观念反复变化。《书临皋亭》、《与毛维瞻》是集中体现。
  他当时不但受到贬谪,而且行动上还遭受严格的监视。如果是别人,处在这种情景下,说不定会惶惶不可终日。可苏轼泰然处之,物我两忘,顺乎自然地抒发内心世界的感受,诉诸笔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养。《与毛维瞻》里,作者幽默地对朋友说,自己心境尽管有“佳趣”,却“无由持献”,只好由“我”独享了。
  文章老老实实、表里如一的态度,没有丝毫虚伪矫情,更不是故作旷达,而是认真地把以苦为乐的感情和心态向朋友、向读者和盘托出。东坡真是善于自我解脱的好典型。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