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雪夜

作者: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 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 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 更增加了这种气氛。
  “啊! 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 难怪这么静呢! ”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 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 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 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 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 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 算了, 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 或想喝点什么, 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 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 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 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 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 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 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
  “别问是谁。老实点, 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 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
  “少啰唆, 快老老实实地进去! 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 “谁呀? 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 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 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 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 更加寒光闪闪。
  “啊, 啊, 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 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 ”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 露出贪婪的神色。
  “不, 不, 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 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 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 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 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 咔嚓一声, 随着一声惨叫, 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 慌忙对老伴儿说: “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 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 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 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 整个楼上全搜遍了, 没有发现第二个人, 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 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 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 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赏析]
  《雪夜》从体裁上说是一篇小小说。千字短文, 却内蕴丰富, 让人一读三叹。
  小说的开头, 作者精心营造了一种悠然、静谧的氛围。故事就发生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老两口围着火盆烤火, 话题却紧紧围绕儿子展开。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期待, 充满了关心和爱护, 让人感到寒冷的雪夜里浓浓的暖意, 恰如这寒夜里熊熊燃烧的火炉, 让人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感到父母之爱的无私、淳朴、圣洁。凄清静谧的雪夜也因此而洋溢着丝丝的春意。陌生人的出现是故事的第一个转折。手握匕首, 声音低沉的陌生男子是为“取钱”而来。哆哆嗦嗦的房主人的请求, 更激起了他的贪婪的心, 读者也因此揪紧了心。然而, “惨叫”和“沉重物体的滚落”更让人心惊胆战。故事也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对老夫妇在没弄明真相时一口咬定是他们的儿子将贼人打倒了。当陌生男子被捕之后, 他“懊恼”的话语更加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哪有这样的人, 学习也不点灯。”这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疑惑吧? 真相最后终于大白。可以说, 楼上儿子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成了他俩最后的希望所在, 是他俩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们就这样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 有他们亲爱的儿子, 有他们熟知的一切。他们不愿意, 也不敢承认儿子早已离开了他们。他们就这样相互搀扶着, 偎依着, 一同走过这段让人难熬的岁月!
  也许, 我们为小说所营造的凄美世界所感染, 更为文中这对老夫妇对儿子深深的爱所打动。小说有着浓厚的抒情意味。雪, 成了作者意欲完成自己艺术使命的载体和寄托。作者的笔下的“小精灵”不就是老夫妇儿子精魂的化身吗? 首尾关于雪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性之美, 充满了忧伤。
  (湖南 杨万元)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