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现代文小阅读

作者:倪林生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这一特性尤其表现在现代文阅读上。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既是复习迎考的重点,又是难点。近几年来,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十分强调“新知识”的概念,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例如,新的科学发现、经济动态、文化动态、考古研究、国际和国内时事分析等。历年来的高考试题,其现代文小阅读的选材,均为包含这类新知识的文章。对新知识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检测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因为这能较好地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题目,绝非“不可言说”的语感所能奏效,而要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现行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对语法“淡化”,对逻辑常识只字不提,使得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感到模糊茫然,“跟着感觉走”。本文试从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现代文小阅读,以期提高复习迎考的效率。
  先说概念。现代文小阅读第一题题干中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的说法”、“关于×××的解释”、“对×××内容的阐释”等,这实际上都是检测对文中关键概念正误异同的辨析能力。要答好这类题,就须了解有关“概念”的基本知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即概念的含义,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即概念的适用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2005年全国II卷科技文阅读选用的是一篇关于“植物睡眠”的文章,第一题就问对“植物睡眠”的理解。原文说: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活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根据这一段文字,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原文中并没有这样一个现成的句子,它是综合了原文的意思转换而成的说法,但概念的内涵(质)和外延(量)均合乎原文的阐述。而题目中的三个干扰项是这样的: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A项中“植物的叶子”所指范围太大,扩大了概念的外延,从原文看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发生睡眠现象,故A项可以排除。C项中“所有的豆科植物”所指范围仍然偏大,概念的外延仍嫌大,只能说“某些豆科植物”,故C项可以排除。D项中“豆科植物和捕蝇草”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豆科植物”范围偏大,这是在概念的“量”的方面误置。至于“捕蝇草”则是在概念的“质”的方面误置,请注意原文的语脉:先从“许多植物的叶子会活动”说起,接着讲含羞草等白天张开叶子,晚上合上叶子睡眠,又说捕蝇草的叶子闭合起来捕食苍蝇。这两种情况之间用分号隔开,原文并未说捕蝇草有睡眠现象。故D项也可以排除。
  又如2004年江苏卷科技文阅读第一题,问的是对“气冰”的理解,其干扰(错误)项A说:“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故意将原文“在介质的缝隙中”改为“与介质混合”,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故应排除此项。
  次说判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概念之后,就要运用概念来作出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要做到判断恰当,从逻辑上来说,应该注意判断的“质”(肯定或否定)、“量”(对全部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叫“全称判断”,涉及一部分的叫“特称判断”,只涉及单个对象的叫“单称判断”)和“模态”(是已然,实然还是未然;是必然还是或然)。一般现代文小阅读的二、三题常涉及到判断的“质”、“量”和“模态”的问题。
  2004年江苏卷科技文阅读第三题问“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四项解说,实际上就是四个判断,其干扰(错误)项C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这个说法(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选文第三段在谈到“气冰”的开采时言及“人工开采的破坏”,又言及“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是判断的“量”的干扰。
  2005年全国I卷小阅读第三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答案D项说:“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可是原文第三段中说:“机器固然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都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是可以“跟人类相匹敌”的(这从文章开头的“深蓝”超级计算机胜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也可看出),二是说计算机在“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方面是根本无法“跟人类相匹敌”的。可见D项是在判断的“质”上设置了干扰,来检测考生的判断能力。
  又如2005年全国III卷小阅读第二题问“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干扰项D说“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这个判断的前半部分,是将原文“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作了转换,意思不变;后一分句是根据原文“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转换的说法,除了“无疑”和“可能”,其他意思不变,问题就在于“无疑”不等于“可能”,这就把或然变成必然了,在判断的“模态”上误置以干扰考生。
  三说推理。近几年高考现代文小阅读最后一题一般都考推断,这实际上是在检测考生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依据的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人们在进行推理时,并不一定都能合乎逻辑。要合乎逻辑,推理过程必须遵守推理规则(至少要合乎情理)。违反了推理规则,推理就没有逻辑性。由于此类题题干中均有“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的要求,所以须审读原文的有关信息,与选项中的“前提”仔细对照、辨析,只有“前提”真实可靠,推理又合乎逻辑规则,推断才会正确。
  2003年全国卷小阅读“温室效应”第四题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典型的逻辑推理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其中B项为:“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个推断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一旦人类……效应加剧”,由此并不能得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结论。因为原文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气候变暖对“滑雪运动”无存、“台风”袭击不是充分条件。B项推断是错误的,它违反了逻辑推理的规则。这就如同我们可以说“学生如果不刻苦努力,成绩就不会提高”,但不能反过来说“学生如果刻苦努力,成绩就会提高”。因为成绩的提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要刻苦努力外,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好的基础等其他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文小阅读题型确立十多年来,随着命题水平的提高、选材的多样化(从单一的科技文发展到科技文和社科文交互出现),加之社会发展快速,“新知识”多且广,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复习迎考应有新思路、新方法,为了更好地应对小阅读,考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常识是大有必要的。从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个层次进行训练,相信文章的解题能力必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