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以此显彼谈烘托

作者:陈万勇 刘 强




  一位秀才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这首诗的本意在于吹嘘自我,可作者并不着意于自我,而是夸奖别人,由“天下”到“三江”,由“三江”到“吾乡”,由“吾乡”到“舍弟”,层层比照优选,“舍弟”拔得头筹,然而,结尾却突然一转,连文章冠盖天下的“舍弟”也要向“我”学习,“我”不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第一了吗?秀才自吹自擂的做法虽不足取,但诗中烘云托月的表达技巧的确值得学习。
  烘云托月简称烘托(又叫衬托、映衬),本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或背景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后借用成为一种写作技法,指从侧面着意描写形成陪衬,使所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叫正衬。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塞外,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用笔墨于景物,实则是从侧面着意,形象地衬托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对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的起句以健笔凌云之势,营造出一种宏阔的时空背景,为下文写雪中之梅作了铺垫。接着以“悬崖”表明环境的险峻,以“百丈冰”凸显冬寒的酷烈,而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之上“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至此,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梅花形象已被反衬手法表现得十分鲜明。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相对于山花烂漫、百花争春,梅花却是隐于花丛、嫣然而笑,“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烘托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全词结构精致和谐,上片重点渲染环境,以恶劣的环境反衬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依然采用烘托之法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丛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从对象来看,烘托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诗中借“行者”放下担子、“少年”脱掉帽子、农夫忘了耕种、使君徘徊不前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一类是以物烘托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山之高来映衬天姥山之高的,如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用五岳来突出黄山的秀美的。更多的则是以物烘托人,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冷雨潇潇,暮色四起,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诗歌以大片淡墨皴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