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满含热泪读《卖米》

作者:董新明




  我满含热泪读着这篇长达五千字的真情故事——《卖米》。
  作者在如花似霞的年代不幸早逝的悲怆结局令人扼腕,而她生前饱含真情描绘出的中国农民在重荷之下的生存状况,更让人心中泛潮,鼻子发酸,泪水涟涟。
  故事中的父亲病卧在床,他那阵阵揪心的咳嗽给这个困顿的小家平添了几分愁苦。为了一家四口“不喝西北风”,他冒着酷暑给庄稼放水,庄稼有了水的滋润,他却不幸中暑。年幼的弟弟只得去顶替父亲在骄阳下“晒一整天”。而为给父亲买药,稚嫩的“我”不甘示弱地挑上粮担,与母亲一同踏上窄窄的小路去赶场。至此,这一家子艰难困窘的处境已渐露端倪。
  “卖米”是全文的“重头戏”,母亲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作者用实录的手法记述母亲与米贩子反复“磨价”、交易不成只好挑着满腹惆怅返回的整个过程,将母亲的自尊刚强与痛苦无奈演绎成一幅耐读的图景。
  米,匀净的好米!贱卖,于心何忍!不卖,为爹买药的钱哪里筹?母亲恳求加价,米贩子执意“一口价”。争价,磨价,互不相让,后来米贩子的轻慢态度激恼了母亲,“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一语点燃了母亲心中自尊的火焰。尽管只有三元钱的差价,但母亲一任烈日炙晒,始终不肯低价卖出。这些拙朴而光鲜的文字过滤出她的刚强与坚忍。
  母亲的痛苦无奈在散场之时和回家之后这两个时段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日轮西移,场上稀落,晒得够呛、饿得难受的母亲心里不禁发怵起来。当又一个米贩子为米价“不耐烦”时,母亲却“堆着笑”;当那人轻蔑地“哼了一声”时,母亲也只是“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这里全然没有了一个女人先前的刚强,是什么逼着母亲不得不放下自尊,屈意弯腰?是贫困,是艰难!母亲打算贱价售出,实出于无奈啊!这里作者不加一句议论,借几笔形象的勾勒,就让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满腹涌动苦水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行文不着一个“悲”字,但那悲凉的气氛似乎已弥漫纸行。母亲心里悲苦,欲哭无泪,叫人心悸。母亲的辛酸与无奈,也体现在她次日赶场的盘算中———“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这是轻松的话吗?分明包含着沉重。这是畅快的话吗?确实浸透着酸涩。读之,品之,有情人怎不挥洒热泪!
  故事以“卖米”为线索,在矛盾冲突中表现母亲的刚强自尊和痛苦无奈,通过母亲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中国部分地区农民困苦、艰难的生存状况,这一切浮雕般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擦干眼泪,我回味《卖米》,心潮不禁又翻滚起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