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古诗两首对赏
作者:李桂云
高適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成德乐
王表
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
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细细品味二诗,各曲尽其妙,又相映成趣。试就二者异同,作简要赏析。
其一,二者取材大体相同。高诗描写了一个楚宫打扮的南方姑娘一边玉钗击竹,一边清歌一曲。为何独步闲庭、月下高歌?歌什么?情如何?“独”与“闲”便是最好的诠释。试想,一个戴高冠、舒广袖、妆楚服的女子,无人相伴,独自一人月夜漫步,真的是悠闲自得吗?其实,她内心是复杂微妙的。不然,为何击竹而歌,来排遣自己难以言传的隐情?诗人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姑娘那种孤独、无聊之情不言而喻。而且,作者还将清纯的歌声和皎洁的月光和谐、巧妙地融为一体,融情于景,意境淡雅又凄清,令人心醉而黯然神伤。
王诗写一位赵地姑娘,趁着美好的春色步上高楼。诗中未及他人,显然是孑然一身。她凭楼远眺,见景生情,不由得一展歌喉。本来是春意盎然,抒发的应该是蓬勃向上的情趣,但歌声却令人顿觉秋色满城,伤感不已。为什么情景会产生如此反差?诗的三、四句客观地解说了缘由。原来这位姑娘独步高楼,如此良辰美景引发了少女的绵绵思绪 ,便情不自禁地唱起关山曲,想到戍边的亲人。这哀怨真切的歌声,是她潜意识的外在显现,是内心情感的率直倾泻。也正因为她情动于衷,加之歌声婉转动听,由此而生的思念之情才会极具艺术穿透力,才会产生“不是征人亦泪流”的感人效果。
由此可见,一个是南方姑娘,一个是北方少女;一个是庭院清唱,一个是画楼高歌。但从二诗主人公的感情基调上看,倾诉的是一样的哀怨,抒发的是一种情思。二者如出一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在表现手法上,二者又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女主人公自身的行动描写,以境显声,充分展示人物深沉、微妙的心理变化。高诗中的少女,高冠广袖,一身楚妆。一个唐代少女竟然如此打扮,这意味着什么?不由得让人疑云陡起。危冠自然让人想到屈原;广袖更令人想到翩翩起舞的嫦娥。显然,这楚宫妆分明就是这位少女的刻意追求,而这种追求也正是她理想的外化形式。但理想与现实毕竟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是遥远、可望不可及的,因而主人公的内心也是矛盾、痛苦的。诗人没有具体点明少女的隐情,而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是想情人,还是觅知音?恐怕只有少女本人最清楚。或者说,是诗人借少女而曲折地反映自己心里难以言传的苦衷,而这种无法摆脱、难以排遣的苦闷,也只能倾注在少女独步闲庭、幽篁低吟的情境中,倾注在少女拔下玉钗、击节吟唱等行动描写上。这大概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歌声让人摸不着、听不透,融入了空灵的、洁白如霜的月光中。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少女的演唱效果,而是将听觉转换为视觉,将心理活动和自然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以景衬情的烘托手法,不仅巧妙地抒写了歌声的感人效果,而且渲染了一种浓重而不失幽静的氛围,为读者展现一种莫名的、挥之不去的惆怅。
王诗写一位赵女踏着春光走上画楼。可能是美好的景物触发了她的情思,于是便不能自已地“一声歌发”。 诗人同样没有直接描写歌声的感染力,而是将歌声幻化成充满秋意的感觉。本来是春意盎然,却让人感到满城秋色,其歌声之哀婉动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是什么牵动了这位姑娘的愁思?在这个顺理成章的因果推理上,高诗表现得含蓄、深沉,王诗则表现得明朗、直接。王诗第三句中的“关山曲”是解秘的关键。显而易见,是美好的春色触动了这位姑娘韶光易逝、容颜易衰的伤感之情,更引起她对远在天边的戍边亲人的无限牵挂。所以,言为心声,歌为情发,一曲《关山月》便自然成了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情动于衷,曼妙凄婉的歌声,才使那些没有征戍生活经验的人也禁不住热泪横流。姑娘由景生情,以歌达意,情是真挚的,歌是悲切的。诗人也没有对歌声重彩描绘,而是通过听者的心理感受表现赵女歌声的感人力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
总之,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均意境深远,情韵丰厚,描写的歌声感人至深。读罢沉吟,均使读者产生悠悠我心的不尽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