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话题作文的写作误区及规避

作者:苑书文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考场作文常用的命题形式。它或提供一个话题,或规定一个范围,文体不限,写法不拘,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开放的鲜明特征,为考生完美地展示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创作才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从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对话题作文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际写作中还存在着种种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材料入手还是从话题入手
  
  一般来说,规范的话题作文题目由三部分组成:话题、材料、要求。这三个组成部分在整个话题作文题目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其中,“话题”即“请以xx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是整个话题作文写作的根本出发点。“材料”是命题人对要写作的话题进行的诠释、说明、限制,以及为写作提供的导向性的提示。“要求”则是在字数、文体、标题等方面的限制。由于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许多考生就将写作材料作文的思维方式简单地应用于话题作文的写作上,先从材料入手,然后才看话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吧,2001年有那么多的考生围绕那个丢掉诚信的青年来写作,2002年又有那么多的考生抓住那个登山者来大写特写,这种就材料论材料,抓住材料来说事的作文,严重地偏离了题意,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都不会得到好的成绩。
  正是因为“话题”是整个话题作文写作的根本出发点,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话题入手,首先认真地分析话题,通过分析准确领悟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由于话题本身往往具有多维内涵,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命题,这就给考生领悟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带来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有效方法就是借助所给材料来给出明确的限制。例如,面对“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考生心中可能会立即产生种种疑问,什么是“心灵的选择”?在需要用心灵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找不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写作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旨要。怎么找?这就需要借助材料所给的提示。所给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登山者在自己身处绝境的时候还要去救人,做了高尚的选择。这就给考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心灵的选择是指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比如材料中的登山者面临的生死抉择)需要运用心灵作出的决定,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应该作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选择,而不是作相反选择,这就是对话题作出了一个解释、说明。通过这个解释和说明考生就应该进一步明确,这个话题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反映社会公德意识的文章。明确了这一点,写作的整体思路也就清晰了。
  
  二、话题作文还要不要审题
  
  不可否认,与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提供的往往是诱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的背景型材料,它不像以往的主旨型材料作文那样要求应试作文的立意必须与所给材料的内涵同向契合,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也正因此,许多考生认为话题作文用不着精心地去审题,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定为“心灵的选择”而不是“选择”,2003年高考话题定为“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而不是“感情与认知”,其中暗示了命题者命题的一种思考方向和命题的价值取向,话题作文同样只有认真审题,锁定作文的话题范围,才能保证作文审题不跑不偏。话题作文虽然较之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宽松性特征,但话题作文同样是有限制的,如果考生不能明确这种限制,同样可能陷入偏题、跑题的泥潭。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谈“记忆移植”,但有不少考生谈的却是“大脑的移植”,明明材料提示“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可有的考生竟然写成了小猫小狗换记忆的故事。这些都是因话题范围不清而“另起炉灶”的文章,话题范围不明确就不能保证选材的适当,选材不适当更难以保证题意的切合。应该说明的是,话题作文的审题不同于材料作文,虽然两者都有材料,但材料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而话题作文是根据要求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阅读材料,只起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引出话题,也作为一个例子理解话题。因此,话题作文的审题重心不在原材料而在话题本身。命题者在《2002年高考试题分析》中谈到:“话题作文中真正有规定作用的是话题本身。作文内容进入话题范围就符合题意,不进入话题范围就是离题、半离题。”因此,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明确话题范围作为重中之重。
  
  三、是“淡化”文体还是“浓化”文体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一般都不限文体,这是命题者站在历史高度,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特别为中学生“减负”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它具体包括文体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综合性,目的是改变过去对文体限制过于僵死的做法,让学生选择擅长的文体和喜爱的表达方式去写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写作才能,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相当灵活的选择空间。从近几年的高考中,我们看到议论文、散文、小说等仍占前列,考生选择这一类文体的较多,同时也有不少考生选用寓言、诗歌、日记、戏剧、书信等形式,另外还有故事新编、诊断报告、文言文等另类文体,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我们在看到淡化文体要求所带来的可喜局面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考生错误地把“淡化文体要求”理解成不要文体,认为话题作文可以信马由缰,任笔东西,一些随心所欲乱涂鸦的东西往往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近两年高考就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四不像”作文:像议论文却叙述太多;像记叙文又滥发议论;是散文却“形”散“神”也散;似科幻作品却情节离奇又荒诞……这都是考生未能正确理解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的真实含义所致。我们认为“淡化文体要求”是指不具体限定某一文体或表现手法,不是说不要文体,也不等于淡化文体意识。常言道:“定体虽无,大体须有。”形式不入格的作文怎么看也只是一堆七拼八凑的“杂碎”,绝对谈不上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况且,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面都有明确的规定:符合文体要求。这就是说,考生多种文体都可写,但写了什么文体,就要符合该文体要求,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随心所欲。从理论上说,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内容一般也无法依附,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讲,话题作文不是“淡化”文体要求,而是“浓化”了文体要求。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