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作者:贾平凹




  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的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弧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来,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距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灭,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绒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不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作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夜静虚村
  (选自贾平凹《爱的踪迹》,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赏析:
  《静》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物我合一”的典范之作。
  开篇两节看似平淡,细细读来,便觉得“盛满了脉脉的情味”。且看那“一点”,“一惊”,“一时”、“一任”,端庄而平静,却隐含了深沉和力度。
  大自然的美是含蓄的,似“端庄的少妇”,需要用心去发现,故游山玩水也是“并不会轻松的”。看;吧,妻子“脖颈上的筋”正“努力地用劲”,然而,在大自然里,他们却是“无声地笑了”。
  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柔得可爱,腻得可爱”,使人读了自有一种“麻酥酥的滋味”。这一段描写,细致而形象,似一双温柔的手拨弄着4/4拍的曲儿。
  曲儿并未终止,而是“溜”了出去。且看:“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这一段从枫叶到垂柳,从垂柳到水纹,广泛设喻,化静为动,妙不胜言。这一切构成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一种平静和谐的生活,随着视角的变换,移步换景。有所见,必有所感,于是,我“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距离着。……”在这样的天地里,作者思绪万千。“突然”,他又“万念俱灭”,宁静的环境融化了这个“我”。在作者的妙笔下,天与水,人与自然,情与景,意与境,互相渗透、交融,而隐含在文章中的美,却如井水暗隐,永远甘甜。
  文末,作者将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同革命公园的湖水、莲湖公园的湖水作了比较,从而衬托出兴庆宫公园湖水的单纯、朴素。读罢全文,万悬皆释。全文无一“静”字,却通过妻子作画,使旨意毕露。
  总之,本文通过细腻的观察,借助贴切的比喻,尤其是博喻的运用,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情怀。(湖南 向明康)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