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苦味

作者:丁家桐




  酸甜苦辣咸,最不讨人喜欢的便是苦味。孩子初生,吸口甜水,眼都笑细了,手也动,脚也动;倘有毛病得进汤药,总得一人捏鼻子,一个灌苦水。灌一半,吐一半,还要哇哇直哭。佛家说,人一哭,眉毛成了草字头,眼睛鼻子合成一个十字,张开的嘴是个“口”,于是又是一个“苦”字。
  人长大了,有了自主权,北人嗜咸,南人嗜甜,女人嗜酸,男人嗜辣,真是各得其所。五味之中,唯独剩下一个苦字。看来,世间没人爱吃苦了。不过,也不尽然。
  “文革”无事,逛到上海,走在城隍庙一家蛇店门口看人家剥蛇。店主先备一只小玻璃杯,盛了酒。蛇被钉在墙上剥皮以后,便从腔内挤出一样东西落人杯中,主人用汤匙一搅,那酒便碧绿碧绿的。这时候买主端起杯,一扬脖子,酒便没了。店主问:“苦勿苦?”买主说:“苦煞哉,好得来!”
  从被人捏着鼻子灌苦水,到一扬脖子苦胆便没了,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人不喜欢苦,但人自觉地愿意吃苦,这是由于人有了知识,长丁见识。人知道了含有苦味的东西的好处。因为有了点儿知识,我也爱吃一点儿苦味的东西,譬如百合。百合属于清补,煮出来以后颜色极好,但苦味重。于是加糖,再加糖。这就不如城隍庙饮蛇胆者的豪气了。
  知道该吃苦,但又怕吃苦,这是人的矛盾。
  家乡的菜,扬菜也好,苏菜也好,糖总是加得很多。到了西南,餐桌上的味道就不一样。麻辣不必说了,还有苦味。有一回吃过苦菜。苦莱盛在盘子里,仿佛我们在江南见到的芹菜,绿油油的,叶片丰腴。但是一进嘴,苦得差一点儿把眼泪水挤出来。心里怨:这也算菜?主人说,你再试试。再试试感觉有变化,尝出了苦中的清香。主人再劝,又再试,再试便体味出它能中和过多的油腻,清凉的感觉在口腔里油然而生了。席上,大家说了苦菜的许多好处,说这种菜《本草纲目》有载,对肝的保护,对消毒抑菌很有作用。又说,这种菜江苏也有,可惜的是,常常把它当野草刈了。说着说着,一盘苦菜便吃光了。
  江苏一带苦菜很少上市,但夏天上市的却有苦瓜。有一阵子,我研究石涛的生平与作品,知道他叫苦瓜和尚,却不知苦瓜为何物。经朋友指点,才知道常买给孩子吃的癞葡萄便是苦瓜。因为瓤甜肉苦,习惯是食瓤而舍壳,朋友说,苦瓜的精华全在壳肉里。后阅《美食》杂志,才知道它含有大量的奎宁,清热解毒,属防癌佳物,而且可煎可炒,可焖可酿,味道爽脆清凉,试之果然。过去怕吃苦,多少好菜都给浪费了。
  就我来说,爱吃苦算是形成习惯的,便是饮茶。“苦茗有真味,清言多古音。”其中的味道是经历许多年才体味到的。那年远出,航空小姐推来两种饮料供人选择,一种是果汁,一种是茶。果汁是甜的,茶是苦的。我注意了一下,年轻人选甜水的多,吃苦茶的往往都是中老年。呷着茶,我想:由嗜甜到嗜苦,大概需要有点经历吧。
  (选自丁家桐《桑梓笔记》)
  文脉呈现(括号内为自然段序号):
  第一部分(1)触发:人一出生就喜甜厌苦
  第二部分(2—7)联想:
  一、(2):过渡,人长大了,五味之中仍厌苦味。不过,也不尽然
  二、(3):上海人饮蛇胆酒,虽苦不惧,爱受其味
  三、(4—5):我爱吃“百合”,因为有了点儿知识
  四、(6):西南人吃苦菜,因知消毒抑菌
  五、(7):江苏人吃苦瓜,因知其清热解毒,为防癌佳物
  第三部分(8):感悟:我习惯饮茶,是经历许多年体会到的。中老年人喜饮茶,需有点经历吧
  小结:本文以空间为线索,由一般人都喜甜厌苦谈起,辗转谈到了上海人——我——西南人——江苏人,最后又落到了“我”及一般中老年人身上,说明了由甜到苦的嗜好转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年龄、阅历做基础的。文章丰而不散,逐层铺垫、蓄势,使最后的感悟不急不露,水到渠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