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倾听者

作者:桑 麻




  我在倾听别人谈话时,感觉自己颇像春天里一块松软有隙的麦田,而他人的谈话则像长长的溪水,携带着青草的甜香汩汩渗入其间。
  溪水与麦田交汇的刹那,两者达成了生命的默契。因为流水的灌注,麦田获得新鲜活力,麦粒因为灌浆充足会更加饱满;溪水因为麦出的吸纳,从而部分地凝为成熟的麦粒。因为没有白白地蒸发掉,它升华了自身的价值。当付出是为了一种需要时,价值也就自然地蕴结于其中了。
  所以我相信,语言的交流总是导致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碰撞融合又会产生新的更耀眼的火花?不管是在当下,还是在日后,曾经震撼过心灵的思想或情感的声音,会像无意间遗落的种子,一俟时机成熟,便会劲抽出嫩绿的叶芽。
  倾听别人谈话,在我是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和思想启迪的机会。所以,我更愿意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表达者。由于受经历的限制,许多知识并不来源于我们的经历,而是来自他人的生命实践。只要倾听,我们无须付出什么代价,就会成为一个思想上的既得利益者。只要善于用一双倾听的耳朵,再加上一个善于理解与同情的心灵,便足以使我们到达以前未曾到达的地方,获得以前未曾获得的东西。因此,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倾听中获益匪浅的人。
  我总是能够得到倾听别人的机会。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相信我并且愿意向我诉说。我知道他们肯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信任依据。对我而言,使用最简单的感性判断是最恰当不过的,太复杂的逻辑推断反而适得其反。我不反对别人胸有城府,但却尽量使自己胸无城府,因为使自己沉重和难以捉摸也是一种需要付出的代价。在接近我的人眼里,我或许更像一个心地澄明的孩子那样容易让他们放心。如果真是那样,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好。我愿意这样,因为在我们周围已有了太多的成熟者,这世界有一些成熟者已足够,有一些大智者也已足够,太多反倒让人觉得乏味。
  生活教给人们的并不是同样的东西,个体的获得自然不尽相同。然而,即使一样的给予,获得难道就会一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受者的感受角度、方式、嗜好(如果有的话)以及需要有所不同的缘故。就像一粒种子总是长成它应该长成的模样,而不是别的。所以不要指望所有的庄稼全都应该长成向日葵的样子!这话的意思在于,人们总是更加注意与自己有同样思想或见解的人,往往忽略了相异者。这样,恰恰错过了更多的聆听机会,甚至错过获得新鲜感受的机会.而新的感受总是导致思维的灵动及新思想的产生。
  只要注意倾听,我总会听到我想听到的声音。对渴望了解与沟通的心灵,没有一种声音是无用的。就像构成旋律的音符,你不能说哪个音符有用。哪个音符没用,关键在于怎样排列;也如色彩,你也不能说哪种色彩是美的,哪种色彩是不美的,关键在于如何搭配。音乐家就是巧妙而敏锐地排列那些音符的人,画家则是独特而智慧地搭配那些色彩的人。通过他们。我们能够感到音符和色彩构成的和谐与美好。因为每一次排列和搭配,无不经过心灵的反复过滤和思想加工。
  我不是说自己根本不善于诉说,只善于倾听。不是,不是这样。只是在面对倾诉欲望比我更强烈的人,或者更需要我做一个倾听者时,我的诉说欲望就会收敛。我觉得倾听有时比诉说更为重要,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理解和关怀。我这样做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心灵同样获得了尊重,理解和关怀。
  倾听让我感到来自他人的信任,有时则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感觉。没有什么比获得别人的信任更让人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了。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别的体验,可以超出如此神圣美好的心灵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愉悦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就会寡淡无味;只有精神体验带来的愉悦才是恒久深邃的。它像深埋地下的佳酿,时间越长,味道越是醇厚。
  我并不想刻意做一个倾听者,但越是这样,我越是能够获得倾听的机会。我接触过一些倾诉者,在我面前先是紧张,继而获得心灵的轻松释放。此刻,我也会有如释重负之感。
  我知道人们并不轻易向人倾诉。当他们决定向你倾诉时,显然把你当作了朋友。这个前提是,面对着你,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因此,作为一个倾听者虽然有时并没有语言的参与,但他确实在用心灵参与和表达,并传达着关注,理解、安慰与同情。
  正如罗斯特罗波维奇在《音乐欣赏之道》中说的那样,“为了感受音乐的温暖,首先你必须敞开心胸去接纳它”,“就好比为了感受炉火的温度,首先你必须去靠近它”。当别人试图靠近我们诉说时,无论他是怎样的一种境遇,心灵是怎样的阴晦和寒冷,只要用心去听,总能使我们感到信任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温暖。而我们,作为倾听者,并没有更多地提供什么,却会使他们得到同样的感受。最终,向我们靠近的倾诉者,甚至会真正点燃我们心中圣洁的精神火焰。
  我从不错过倾听别人的机会,哪怕他不认识我,哪怕他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因为我知道,当我接受他们时,我往往会听到发自心灵的天籁之音。我不无自豪地相信,单凭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选自《鸭绿江》2003年第5期)
  
  [赏析]
  作为一个倾听者是幸福的——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他本人定然是心地善良,对他人有足够的包容力和理解力的人。
  本文先是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倾听”的益处,倾听者是麦田,讲述者是溪水,当他们彼此接纳时,也就互相丰富了对方,升华了自身。从倾诉者的角度而言,倾诉让他解开郁结,从而可以重新鸟儿一样轻松地飞翔。而倾听者所得到的,正如作者所说:“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和思想启迪……”因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不但有一双倾听的耳朵,还有一颗“善于理解与同情的心灵”。理解自不必说,同情在这里并不指怜悯。真正的倾听者绝不是高高在上地俯瞰世人,而是以足够的感悟能力进入倾诉者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的心灵。倾听者,他以善于倾听的耳朵接纳倾诉者倾诉的一切,努力地理解这一切,感受这一切,于是倾诉者的故事、倾诉者的体验也就渐渐地丰富了倾听者的精神世界,恰如作者所写的“足以使我们到达以前未曾到达的地方,获得以前未曾获得的东西”。
  接着,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将要认识到“倾听”需要一种智慧,它意味着一种能力。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也许正如一个“心地澄明的孩子”,放弃那些拙劣的心机也许才能接近某种智慧。这样的倾听者正如尼采所讲过的大海,唯其博大才能容纳所有贫乏、不洁和可怜的安逸;唯其单纯,才能守护住自身的信仰,不为一切异己的东西所改变。大海一样的倾听者有足够的包容力包容倾诉者的苦难,孩子般的澄澈让他免于滥用心机,面对这样的倾听者,倾诉者当然是安心的,同时也将会变得轻松快乐。能够无邪地包容世人及世间的芜杂和苦难,我们无法否认这是一种智慧。聪明的倾听者明白:倾听有时比倾诉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理解和关怀。
  作为一个倾听者,意味着他将得到别人的信任。仅凭这一点,他就是幸福的。出于对倾诉者的尊重和理解,倾听者温和而充满耐心地倾听,因为他深知倾诉者对他充分信任,并且,“没有什么比获得别人的信任更让人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了”。这种信任,不仅是倾诉者获得倾诉的快感,并于倾诉之后得到精神解脱的起点,对于倾听者而言,他也将感到“信任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温暖”。当用一种宽厚、善良的心去包容倾诉者时,“甚至会真正点燃我们心中圣洁的精神火焰”。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我们应当说倾听者是幸福的。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幸福的倾听者,在倾听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欣喜地感受来自他人的信任,以澄明的心胸体味一次次的超越和升华。
  (刘增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