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发自肺腑的真情
作者:朱安义
唐宋派中成就大的要数归有光。他仕途不畅,曾聚徒多人,读书谈道,以“穷乡老儒”的面目同雄踞文坛盟主地位的王世贞相对抗,“力相排抵,目为庸妄巨子”,“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指王安石)则不难抗行”,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在写作中,他善于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即事抒情,纡徐平淡,别具一种风味,因而在那些回忆往事、哀悼亲人的散文如《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篇中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被人称誉为“无意于感人,而欢娱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他作于早年的《项脊轩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生活和读书的一间小屋,作者怀着深沉而复杂的感情,诗情洋溢地写出了这间小屋的变迁,并借以写出一个家庭的今昔,抒发了对逝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也吐露了自己的情趣和理想。这样的内容决定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要以记叙为主,但它毕竟又是通过记事来抒情的,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作为抒情散文来看。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散文选取材料可散,表面上看可以随心所欲,但布局立意不可散。散文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散”与“不散”有机地统一起来。《项脊轩志》的作者,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材料调集拢来,所写的生活琐事,从空间来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这些事都发生在项脊轩,从时间上看,它们有一种相因相继的关系,作者以对亲人深切怀念为线索,把它们串在一起,于是这些生活琐事就产生了一种内在联系,并成为全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细细品味,确实感到这篇文章是浑然一体的。
《项脊轩志》的主旨在于借“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抒发今昔之感。文中“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语,是联结全文的纽带。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变迁的感慨,叙事、写景、抒情都是紧紧围绕“喜”、“悲”二字进行的。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的依据,就是前写“喜”,后写“悲”。
第一部分,突出一个“喜”字,写项脊轩修葺后的优美和读书其中的乐趣。项脊轩是一个很破旧的阁子,作者抓住细节,用寥寥四十余字,把项脊轩狭窄、破败、阴暗的状貌写了出来。项轩脊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很破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很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然而作者“稍为修葺”,把它改造成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图景”: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当时作者家境中落,生活困顿,为改造这所“百年老屋”,肯定要花去不少心思和劳力,但为了有一个舒适惬意的读书之所,作者是会不辞艰辛的。唯其如此,作者才能对项脊轩充满了喜爱之情,修葺后的项脊轩,一改旧貌,白天庭阶寂寂,小鸟依人,夜间明月照墙,风移桂影。这样的环境的确可人。在作者描绘的这幅图画中,有动景也有静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几句即如此。“万籁有声”是说自然界各种声响都清晰可闻,借以反衬“庭阶寂寂”,周围的一切是喧闹的,而项脊轩这一个小天地是静谧的,显得悄怆幽邃。这种写法同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鸟啄食,扑扑腾腾,吱吱喳喳,应是动态,偏又“人至不去”,分明是静态。作者在这里是以所闻和所见来写静。环境寂静,气氛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样的地方对于一个勤学不倦,孜孜以求,潜心学问的人来说,无疑是最适于读书的所在了。作者是好学的,“借书满架”四个字不仅写出作者家境之清寒,更是突出了作者对学业的追求。他是个喜好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人,不得不借书来读。而且借的很多,可见作者苦学不辍,以读为乐。
清雅宁馨的、舒适宜人的项脊轩固然是引起作者怀念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真正勾起作者思绪的却是在这个“旧南阁子”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可悲可喜、可咏可叹的往事。作者在对项脊轩的环境作了描写之后,笔锋轻轻一转,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从而过渡到后一部分,突出一个“悲”字。作者面对项脊轩的破败,今衰昔盛的感慨油然而起,睹物思人,追述了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一些家庭琐事,日常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叹,抒发了怀念亲人之情,写得纡徐清雅,真挚感人。
作者在项脊轩中生活、攻读多年,值得回忆的往事自是很多,但在这样一篇干字左右的短文中显然不可兼收并蓄,作者只是选取了那些富有意义的细节,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看似俯拾即是的生活小事以特殊的含义,一桩柱,一件件都能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觉。作者是分三层来写的。
作者首先写出了一个“可悲”的物境。由于家道中落,“诸父异爨”,大家划地而居,一个大家庭就变成了这般景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开阔环境被破坏殆尽。封建家庭往往讲究几世同堂,但叔伯们毕竟分居了,传统的道德同生活的重压相比,不得不退居其次。于是家庭整洁有序的环境被彻底改变了,一道道门,一堵堵墙,使亲人不再往来,以致东家的狗把西家的人当作生人,狺狺狂吠不已;“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早已置之脑后,厨房与客厅连在一起,以致客人来吃饭也要穿过厨房;为生活所窘,人们养了鸡,厅堂成了鸡窝——这些都是破败的迹象。项脊轩再不能给作者带来欢乐了,阴影笼罩着他,悲哀裹挟着他,“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几再变矣。”这段话抓住了一个“变”字,概括了作者对于家庭没落的哀叹,个中感慨可谓深沉。
其次作者借老妪之言,追述了母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作者八岁时母亲辞世,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对母亲的记忆已较模糊,所以母亲的出场,是由老佣人来转述的。这种写法更增添了文章中的悲凉气氛。老佣人同母亲长期相处,应是相当熟悉,可讲的事情很多,但文章只选取了两件琐而又琐的事。一是某个地方曾是母亲站过的;二是有次女儿哭闹,她循声而来,“以指扣门”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语,传神地写出了这位母亲的慈爱与温良。恋母之天性,使作者悲从中来,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对此是感到极为惨痛的。
三是追记老祖母对自己的关怀和期望,这主要是以老祖母的三段话来体现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口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流露
[2]